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净化水的方法有:①过滤 ②加明矾吸附沉降 ③蒸馏 ④消毒杀菌 ⑤活性炭吸附。要将混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将所选用的方法按净化过程排序(填序号) 。
(2)自来水厂常用次氯酸钙[Ca(ClO)2]进行消毒,次氯酸钙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3)若用过滤的方法在实验室净化一杯浑浊的河水,必须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 ,该仪器的作用是 。
(4)如果地下水硬度大,或者坑水中病原微生物过多不能直接饮用,都可以采取 的方法,来降低硬度和杀灭病原微生物;生活中区分硬水和软水的常用方法是(写出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 。
(5)小刚利用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组成。
①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1中所收集的气体为 ,
与试管2中电极相连的是电源的 (填“正”或“负”)极;
②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
通电分解水的符号表达式为 。
家庭医药箱里有一瓶标签缺损的医用双氧水,为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小宁设计了如图实验:在试管中放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然后用注射器注入10mL该医用双氧水,直到试管中不再有气泡产生,通过测量量筒内水的体积就可以大致计算出双氧水质量分数。
(1)实验中用排水法测量氧气的体积是因为氧气具有 的性质。
(2)若俯视读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则测得的双氧水质量分数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021年5月10日,成都市某小区电梯内发生一起电瓶车自燃事故。电动汽车般由电池包供电。若电池包意外进水,可能引发电动汽车自燃,其机理如图:

这里的可燃性气体是 。
人类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常需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对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认识也是如此。
(1)1625年格劳贝尔发现将金属放入稀盐酸中会"消失",这为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奠定了基础,小嘉选用锡、铜、锌三种金属重温实验,则会"消失"的金属有 。
(2)1766年卡文迪许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了一种可燃性气体,他称之为"可燃空气",其实该气体就是 。从此为探索金属活动性打开了新思路。
(3)1865年贝开托夫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金属活动性规律。小嘉运用该规律开展实验,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B点时溶液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 。

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 ,因而容易点燃。
(2)1830年发明了火柴。原理是将白磷、硫、KClO 3、MnO 2混合,摩擦后发生KClO 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引燃火柴杆。推测KClO 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 ,使燃烧更剧烈。
大型海水淡化厂采用反渗透膜技术淡化海水,但是需要利用化石燃料供能,成本较高。阿拉伯目前正在建设一面巨大的反射镜,这个装置会将太阳光聚集到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钢制玻璃穹顶上,汇集后的热量可以使其中的海水蒸发。蒸发后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此过程海水发生的变化是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