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科目 历史   题型 问答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这几句诗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作者对此事件持何态度?

某校八年级(2)班举办“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图片展”活动,小明同学收集了如下几幅图片。


其中有一幅与史实不符,请指出错误并说明理由。
错误:
理由:


识图回答问题:

(1)图中人物是谁?
(2)他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弟子整理什么一书,记载他的言论?
(3)他的主要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4)他在我国历史上有何地位?

阅读材料和回答问题: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1)文中“卫鞅”指的是谁?“孝公”指哪国国君?
(2)文中的议论代表哪个阶级? 什么时间进行的变法?
(3)列举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
(4)这次变法产生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5)结合当前改革开放,谈谈卫鞅变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儿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有过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实事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的变化?从什么人生活的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1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