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祁 连 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洌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夐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蒙,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衹,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蒙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
E.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6分)
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 (6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杏花春雨江南王清铭
①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
②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③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结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④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⑤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
⑥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⑦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⑧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它缠绕过落魄的杜牧、客居他乡的陈与义与写词赠友的虞集,也让现代人十分向往。 . |
B.文中运用了许多引用、比拟等手法,含蓄典雅地表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 |
C.作者通过对“杏花”、“春雨”等意象的着力描写,渲染了江南美丽而忧伤的特质,展现了江南的不同风貌,表达了作者对故土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 |
D.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是一种怀旧的情愫,它既是对古典意蕴的怀恋,又包含着对现代生活失去传统诗意的感慨。 . |
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
沈从文曾说:“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杏花春雨江南”也终将成为一种遗憾,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②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③4点30 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 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 时40 分, 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⑤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 的背景。
⑥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 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节选自《别了,不列颠尼亚》) 从新闻结构来看,选文第一段属于哪一部分?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大意。(2 分)
第⑤段中的“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是什么?这两件事物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请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叫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叫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把何爹的剃刀比为关帝爷的“青龙偃月刀”,因为何爹推崇关帝爷,不但赞赏关帝爷的刀上功夫,而且在做人上也学习关帝爷。 |
B.第一段中说“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 |
C.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爹的青龙偃月刀的外形和他神乎其技的青龙偃月刀法。作者用了刮、弹、铲、削、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爹一把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 |
D.文中虽有“我”的角色加入,之后又引进了三明爹的角色,但是何爹却始终是贯穿全文的轴心人物,丝毫没有动摇,“我”和三明爹成为了文中的背景人物,陪衬和凸显了何爹。 |
E.文章末尾段中“最后的极乐”有双关的意义,既是写三明爹感受到的快乐,也惋惜地暗示何爹“青龙偃月刀”的结局:尽管是剃头绝活,但是也行将完结了。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面对传统的技艺在社会发展中逐渐衰微,何爹选择了“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陈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溪源上(有删改)
蒋炜青
大凡喜山爱水的人,多少都带些清逸脱俗的性情。闲情于山水之间,要么是自我的放逐;要么就是寻找精神的回归或是情思的寄托。除却这两种原因,则大多是附庸风雅了,动机不良,也不可能真得山水之趣。
历史上的隐士,除去一点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因素,多为豁达之士,“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弃名利如芥末。
然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隐士“辈出”,君子求隐,却反而成名。许多隐者都成了后学津津乐道的名士。唐尧时深居箕山的许由、巢父,商纣于渭水投钓的姜太公,汉初隐居商洛山的四皓,汉光武时垂钓富春江的严子陵,晋朝归隐田园的陶潜,唐代隐终南山的卢藏用、归太白山的田游岩,明朝时躲在九里山以梅花屋为居的王冕。这些人都是因“隐”而留千古芳名。怪不得后人说:“渭水钓利、富春钓名。”
公元前一千多年,耄耋之年的姜子牙就站在渭水边用直钩钓鱼,开了“隐钓”之先河。姜太公“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在等候时机,“不钓鱼虾只钓龙”,子牙要钓的是文王,是要辅佐周天子成就一番开国事业。
庄子也在濮水之畔举竿垂钓过,可是庄子的心是旷达而悠闲的,他心无旁念,坦然微笑面对大自然,用垂钓的方式来休闲,心里想的是“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神乎其技矣。庄子在濮水垂钓之时,楚国国君也派大夫前来诚意邀请过,“愿以境内累焉”,可庄周却不为所动,“举竿不顾”,心如澄澈之秋水、身如不系之舟。
清溪垂钓和归隐山林者,最风光最幸运的要数严子陵了。中学时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开篇就邀风景入尺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天下独绝”,就凭这“天下独绝”,严光隐居垂钓此间真是没有白搭。范晔《后汉书•逸民传》载:“严先(光)……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姓名,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辖,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缛,太官朝夕进膳。”可是这位与光武帝同榻竟敢将臭脚丫子伸到光武帝刘秀肚皮上的余姚名士严子陵,却偏偏要跑到富眷江边去过隐居生活。要是换了今天,在某些人的眼里可是难得的资本哦,别说跑项目,少说也能拿到大把大把的批条。光武帝也给了严光一个谏议大夫的职务,可严子陵却不愿为世务所累,一口回绝:“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何至相迫乎?”严光躬耕垂钓于富春山中,留一代名士风范,连大文人范仲淹都欣为作记。范文正公的那篇《严先生祠堂记》可谓文学名篇,特别是一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够严子陵消受的了。
世人多为名利所累。想人之生于世上,首先,为了生存,他必须在生存场中,为一箪食、一瓢饮而劳苦奔波;生活安稳了,温饱了,又要在名利场中挣个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历史上的那些大文豪,因为生性耿直,喜欢发点文人脾气,在仕途上自然容易出乱子,不得志时也会萌归隐之念,作遁世之想。然一旦步入名利战场,不拼个头破血流又有几人甘心呢?
隐士,在现代社会是寻觅不到的了。工业文明已经摧毁了隐逸之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然而隐逸的情结依然在继续嬗变繁衍。某巨贪东窗事发,还扬言:“官是做不成了,希望国家能够给我几十亩地……”是的,一个人如果在得意之时也能想到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名利面前淡泊一点,在私欲面前清寡一点,不是省去了许多忧愁烦恼么?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心灵上开辟出一方山林原野,使自己的灵魂不断地得到升华淬炼,怀点隐士的心情,我想,我们也就找到了灵魂深处的精神家园。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有可能真得山水之趣?下文作者重点谈到的姜太公、庄子和严子陵三个人中,你觉得哪个人与其他两人不太相同?请用自己的话说出他们作为隐士的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篇散文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阐述自己的主张的?试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小节的最后一句话,“怪不得后人说:‘渭水钓利、富春钓名。”’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用类文本阅读
张益唐:重生的数学奇才
人们现在已经知道,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张益唐成就之突出,可以跟当年陈景润攻坚哥德巴赫猜想相提并论。从人生故事来说,张益唐比陈景润要精彩,甚至比被拍成电影《美丽人生》的约翰·纳什都要精彩。
“我听说普林斯顿的几个教授当时谈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张益唐是谁?怎么没听说过这个人?”他自嘲。
张益唐1978年考上北大数学系,本科毕业后继续念完硕士。1985年,他来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1992年毕业。按照这个路径,其实他的学术生涯应该走得很顺利才对,但就是在普渡期间出现了波折。他与导师、来自台湾的代数专家莫宗坚产生了分歧,其中既有对学术的不同理解,也有彼此间性格的冲突。
“我不太愿意提普渡的这种经历。普渡最近要给我一个杰出校友,我说我不会去领这个奖的。可以这么说,北大是我唯一的母校。”张益唐说。
只有在异乎寻常的情况下,一个博士才会拒绝认可培养自己的学校。没有导师呵护推荐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术圈的前景,就跟孤儿独自面对社会差不多,加上当时正逢苏联解体,不少数学家拥入美国寻找机会,获得学术岗位的竞争格外激烈。张益唐毕业时,没能找到工作。六七年间,他做过汽车旅馆小工、送过餐馆外卖,甚至还将全部家当搬进过汽车里,过着流浪者般的生活。
转机出现在1999年。另一位北大校友帮他联系到新罕布什尔大学授课,开始算编外人员,几年后才转正。在学术圈中,讲师是份辛苦活,待遇与拿到终生教职的教授、副教授们相差巨大。不过在高校拥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加上有图书馆资源可以充分利用,他已经很满意。这一呆就是14年,其间几乎没有与学术界发生联系。
但他没有放弃数学,他的研究从未停止,他专注于孪生素数和另一个重大课题黎曼猜想。这份坚持实属独特。
张益唐还喜爱俄罗斯文学、勃拉姆斯和唐诗宋词。
“有没有一首诗可以表达现在的心情?”
“唐诗宋词?”他略作停顿,“好吧,我就说两句。我不想说它的出处: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张益唐学术生涯的契机出现在2012年夏天的科罗拉多州,当时他已经57岁。在好友齐雅格家的后院抽烟的时候,他有了一次顿悟。接下来的6个月,他完成了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他成功地证明,的确存在无穷多个差值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虽然从7000万降到2才能最终证明孪生素数猜想,但张益唐的这一研究成果随即被数学界认为在孪生素数猜想这一终极数论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光明已经明确无误地出现在黑暗隧道的尽头。
著名数学家亨里克·伊万尼茨是《数学年刊》的编辑之一,他接到张益唐的投稿以后非常兴奋,连续工作了7天,从头到尾完成了整个验算和核实,最后确认无疑。
普林斯顿数学系教授皮特·萨纳克也担任过《数学年刊》的编辑,他用一个普通人能理解的说法来概括张益唐成功的原因:假如数论工具像一辆汽车,“他不仅开这辆车,他更深入到了发动机部分,进而改进了发动机的工作方式,这极不寻常”。
张寿武、萨纳克、伊万尼茨这些顶尖数学家从不指望为自己的职业找到实用价值。不管孪生素数猜想取得的突破多么轰动,它也无法跟GDP连到一块。人类固有的好奇心才是推进纯数学研究的第一驱动,数学家只求探究的问题深刻而且关键。
张益唐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数论研究,他说:“本来这些问题都非常简单,中学生都懂,聪明一点的小学生都懂,可它们内部却蕴藏着那么多秘密,要在逻辑上证实却又那么困难,这里头有一种特殊的美感。”
张益唐成名后,海内外各种邀请纷至沓来,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包括三重含义的“普林斯顿”:作为历史名镇的普林斯顿、作为世界顶尖学府的普林斯顿大学和开展纯理论研究、爱因斯坦工作过多年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里推崇学术的小镇环境或许比哈佛耶鲁更有魅力。从2014年开始,张益唐将以访问学者身份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他无需承担任何来自教学或者科研经费的压力,可以将全部精力专注于理论研究。
“这里跟人间仙境一样。爱因斯坦把仙气留在普林斯顿,我有这个感觉。”他说。
(《南风窗》2013年11月24日,有删改。)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标题“重生的数学奇才”准确地概括了张益唐艰难的学术生涯,生动地表现了张益唐从多年数学研究的失败中重生的经历。 |
B.张益唐对自己在普渡大学读博士时的所遭受的事感到不满,他以不接受普渡大学所给予的杰出校友奖表达了抗议。 |
C.文章开头拿张益唐与陈景润和约翰·纳什相比,借两位人所熟知的数学大师衬托张益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传奇人生。 |
D.张益唐在孪生素数领域和黎曼猜想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主要是因为他在新罕布什尔大学任教从而拥有便利的研究条件。 |
E.纯粹数学家们并不在意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否能够发挥实用价值,他们被数学本身所吸引,这也是让张益唐坚持下来的动力。本篇人物报道多处引用受访者的话,从全文看这种写法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文末画线句涵义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