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边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英国国防部研究出wi-fi穿墙雷达
透过一英尺厚的墙壁,“看”到墙那边人的位置、移动速度和动向,甚至还可能根据细微的呼吸探测
到静止不动的人,这就是英国国防部最近资助研究的wi-fi穿墙雷达。它体积小巧,非常适合巷战或警方的人质解救行动。而且由于其本身并不发射任何无线电波,所以不会被反雷达装置侦测出来。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海军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了雷达的原理:他们看到飞机飞过无线电发射塔时反射了无线电波。科学家们现在利用同样的原理制作出了第一台基于ei-fi信号的透视雷达:追踪现有的wi-fi信号,可透过墙体窥探到墙那边的人。
如今,美国有61%的家庭存在wi-fi无线信号,而全球有25%的家庭存在wi-fi无线信号,于是,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卡尔•伍德布里奇和凯文•切迪因这些无处不在的无线信号研发出了他们的探测器。物体也是通过识别wi-fi信号频率的变化来探测移动的物体。该原型机是一个手提箱大小的盒子,里面包含一个装备了两根天线的无线电接收器以及一套信号处理系统。在测试中,他们利用这套装置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速度和动向,甚至是隔着一道一英尺厚的墙来进行侦测。
Wi-Fi雷达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在民用方面,它可以发现入侵者、不着痕迹地监控儿童和老人、帮助警方解救人质;在军用方面,英国国防部已经开始资助这项研究,以确定其是否可以用于城市作战,毕竟,用这个东西来扫描建筑物,发现其中隐藏的敌人,是非常方便的。
此次研发出的Wi-Fi穿墙雷达,与之前各种穿墙雷达明显不同之处就在于,这套装置本身是不会发射出任何无线电波的,不会触发敌方的反雷达装置,所以它不会被检测出来。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它在没有W i-Fi信号源的地方是无效的。
研究人员卡尔·伍德布里奇指出,经过改进,这套设备可以变得更加灵敏,足以侦测到那些站立或坐着静止不动的人,因为他总要呼吸,而一呼一吸间的细微移动,都会被探测出来。只要一个人被无线电波所包围,就有办法测出他的呼吸率。尼尔·帕特瓦里在犹他州立大学的无线工程组利用20个低成本的无线电发射装置设计了一个网络,并将这个网络布置在一张病床的周围,接着他们创造出一种算法,就可检测一个静止不动的人的呼吸,效果优于目前的探测器。帕特瓦里计划在年底前升级算法,以便过滤掉肢体动作造成的波动影响。
下列对于W i-Fi穿墙雷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Wi-Fi穿墙雷达可以借助无线电波透过一英尺厚的墙壁,探测到墙那边人的位置移动速度和动向,甚至还能探测到静止不动的人的细微呼吸。
B.Wi-Fi穿墙雷达本身并不发射任何无线电波,所以它不会被反雷达装置检测出来。
C.Wi-Fi穿墙雷达与普通雷达的基本制作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其本身并不发射无线电波,这就使之具有了隐蔽性。
D.Wi-Fi雷达可以应用在民用、军事方面,譬如它可以发现入侵者、不着痕迹地监控儿童和老人、帮助警方解救人质,用于城市作战。

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Wi-Fi雷达的原型机是一个手提箱大小的盒子,里面是一个装备了两根天线的无线电接收器以及一套信号处理系统。
B.20世纪30年代,美国海军研究人员发现了雷达的原理并制作出了第一台基于Wi-Fi信号的透视雷达。
C.卡尔·伍德布里奇等人根据物体辐射的波长与波源、观测者的关系以及Wi-Fi信号频率的变化研发了Wi-Fi穿墙雷达。
D.Wi-Fi穿墙雷达的进步性表现在穿透力强、隐蔽性强,但是也存在强烈依赖Wi-Fi信号源这一不足。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有一多半的家庭存在Wi-Fi无线信号,而全球有四分之一的家庭存在Wi-Fi无线信号,这为研制Wi-Fi穿墙雷达提供了很大可能性。
B.若用Wi-Fi穿墙雷达扫描建筑物,能发现其中隐藏的敌人,这体现了其军事上的潜在应用价值。
C.卡尔·伍德布里奇认为,对Wi-Fi穿墙雷达设备进行改进后,它可以变得更加灵敏,甚至可以探测到已经窒息的人。
D.利用无线电波,以先进科学的算法监测一个静止不动的人的呼吸的效果要比目前一般的监测器的监测效果好。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1.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
A.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B.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
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B.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C.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
D.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来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B.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C.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D.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寻人启事
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荫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母亲的代称。
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以久。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为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记,我很漂亮。”
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
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时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
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每天晚上抱着登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离家女孩的一种习惯。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以泪流满面。
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的赶回A市,她颤抖着按响门铃,开门的确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
寻母,速归。
第三段“没有温暖的家”在文中具体指
女儿感到“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是因为()

A.只有离开了家,才深感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B.只有离开了家,才有冲出“牢笼”的快感。
C.没有家中母亲的严格管教,深感离家的自由与开心。
D.只有踏入社会,才感到在社会中生存是多么不易。

第四段说“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请你挖掘这“留言”中所有包含的“报复”的具体含义。
从文中“母亲”的三次“寻人启事”过程中,你读出了什么?“女儿”三次读“寻人启事”及给母亲电话后的心态又说明了什么?
作为一名鉴赏者,你最欣赏这篇小说的哪点?为什么?(50字左右)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月碎沱江
①一场暮春时节的雨早不下晚不下,却偏偏在我们将离开凤凰的时候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使得本来就浮在心里的一丝怅惘更加地挥之不去。
②雨是在清晨的时候下的,滴答滴答的雨声早已把我唤醒,我没有随即起来看雨中的小城,却努力地在迷迷糊糊里一点一点拼接昨夜的残梦,寻找凤凰留给我的和我在凤凰感受到的一些别样的东西。可是,我的梦里没有出现沈从文先生清瘦的身影,也没有浮现湘西如画的风景,以及翠翠姑娘俊朗的笑靥,却依稀闪烁着昨夜沱江里满江的河灯和轻波里散碎的月影。
③是的,也许我真的还没有走近湘西,也许我从一开始就错带了那点伤感的情绪,也许沈从文的笔端流淌出来的从来就只有爱,我不甘心就这么匆匆地来去没有感觉。那么,我是该带着预定的情怀去寻找那远去的爱,还是该带着爱去走进沈先生博大的情怀呢?
④夜幕里的沱江是安静的,却也在不息地流淌着。倒影在水中的半轮明月,正被水面的波纹分成许多小块,闪烁着,荡漾着,缓缓地移动着。“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在另一个叫酉水的河里,月亮该也一样像一群金色的精灵吧,那水边叫茶峒的街市还和昔日一样宁静吗?
⑤茶峒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我试着向凤凰的人打听,他们告诉我,茶峒离这里不近,是个镇,比凤凰小许多,也破旧许多。我没有接着问下去,没有问他们知不知道翠翠,我相信他们会肯定地回答我,但我想问的是一个真实的人,就像打听老家的一个故人一样。听说在茶峒的一个小岛上有一座翠翠的雕像,是一幅沉思的模样,后面还有那只大黄狗。我无法想像雕像的动作和表情,其实也不愿去设想。忽然似乎明白了,翠翠应该是没有固定形象的,她就应该像倒影在水中的月亮一样,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美丽留在不同人的想象里,时间越久远,就越朦胧。
⑥我可以承受沈先生的离去,我可以在凤凰的老街上,或在我的书桌前深切地缅怀他。但是,我不愿接受翠翠的不存在,我相信她曾经就生活在这一带,我知道因为她的存在,这里后来就有了许多叫翠翠的女子,凤凰就出现了许多叫翠翠的店铺客栈。在街边上,我随手翻开一本书,书中有两句诗一下撞进了我的眼帘。“渡口一条乌蓬船,仿佛梦境泪湿衫。”茶峒,你真的就在这沱江的上游?翠翠,你真的只能留在人们的梦境里吗?
⑦话又回到开始,难怪我在看时总有一丝莫名的伤感,原来这里面有沈从文那么深沉的情感,那么厚重的叹息,那么执著的呼唤。这种情绪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翠翠是那么美好,她的身上集中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美,然而翠翠又是悲剧的,她的相依为命的爷爷老去了,爱她的人为她“淹坏了”,而她爱的人却已远走他乡。“这个人也许永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⑧我无法回避内心的伤感,我知道很多人就因为这句话而来到凤凰,我懂得爱是一种至真的美。而一种没有结果的爱呢,或者说一种似有似无的从未表达过的爱呢,它也美吗?回答是肯定的,那点缺憾恰恰是人性升华的空间。我懂了,这正是沈先生在呼唤我们内心的最真最美的人性,我又怎能不为之感动。我终于为我初来凤凰时的那点情绪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⑨凤凰渐渐模糊在雨雾里,听涛山也变得亦真亦幻。我忽而又想起了昨夜的一江河灯。河灯只碗口大,中间点着个小小的蜡烛,放灯的人在上游把河灯放下,河灯就随着沱江的轻波缓缓流去。据说每一个河灯都寄托着人的一个心愿或一个祝福,它会一直飘到你看不见的地方,然后出现在你要祝福的人的梦里。有一会儿,我恍惚得分不清,哪些是河灯,哪些是星星,哪些是沱江里的碎月。
第⑦段横线处应填入本学期学过的沈从文作品名称,它是
文章首尾都出现了对雨的描写,其作用是:
“沱江碎月”在文中反复出现,请说说你对这一意象的理解。
以下分析中,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⑤段中,作者“想问的是一个真实的人”,表明作者希望寻访翠翠的原型。
B.作者说“我可以承受沈先生的离去,……但是,我不愿接受翠翠的不存在”,是因为作品中的人物比作者更深入人心。
C.第⑧段的意思是,当读者为沈从文的小说中有缺憾的爱而伤感时,就获得了人性的升华。
D.作者在文末又提到“沱江里的河灯”,是因为终于读懂了沈从文在小说中寄托的心愿和祝福。

E.本文是一篇以时间为线索的游记散文,主要写作对象并非凤凰镇的地理景观而是人文景观。
作者在第⑦段中说道:“原来这里面有沈从文那么深沉的情感,那么厚重的叹息,那么执著的呼唤。”请结合你对所指小说主旨的理解,说说其中所体现出的“情感”、“叹息”和“呼唤”。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我想从天上看见
阿来
(1)也许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在这条陆路上行走时,已经没有人能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历史与历史中的文化传播与变迁,比之于现代物理学家所建立的量子理论还要难于捉摸。物理学家描述他们抽象的理论时运用了一种可靠的用数学语言可以表述的模型。而历史中的文化却更多的在荒山野岭间湮灭,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消失而被永远埋葬。
(2)我想,也许从天上,从高处像神灵一样俯瞰时可以看见。
(3)于是,我在拉萨的贡嘎机场登机时特意要了一个临窗的位置。并祈愿这一路飞行,没有云雾的遮蔽。
(4)事实是,我登上飞机时,拉萨正在下雨。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水溢出了河床,洪水漫进了河床两边的青稞地,漫进了低矮的平顶土房组合而成的安静的村庄。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了,洪水浅浅地漫在地里,麦茬一簇簇露在水面上。庄稼地与房舍之间,是一株株柳树,在雨中显得分外的碧绿。飞机越升越高,那些淹没了土地的水像面镜子一样反射着天光。这真是一种奇异的景象:洪水成灾,但人们依然平静如常,没有人抢险,没有人惊慌失措,那些低矮的土屋安安静静的,都是很宿命的样子。土屋顶上冒着青烟,我想象得出来,围坐在火塘边上的农人平静到有些漠然的脸。洪水与所有天气(比如冰雹)一样,或多或少都和某种神灵的力量与意愿有关。
(5)对于来自神灵与上天的力量,一个凡人往往只能用忍受来担待。所以,当外界的眼光看到一个无所欲求的农人时,而赞叹,而自怜的时候,我想告诉你,那是因为对生活日深月久的失望。不指望是因为从来都指望不上。所以,你才会在雅鲁藏布江洪水泛滥时,看到这么一幅平静的景象。
(6)这种平静的景象里有一种病态的美感,病态的美感往往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7)飞机再向上爬升,就穿过了饱含雨水的云层。云层掩去了下界的景象,满眼都是刺目的明亮阳光!
(8)虽然有云层阻隔,但我还是感觉到机翼下渐渐西去的高原那自西向东的倾斜。飞机每侧转一下机身,我就感觉到雄伟的高原正向东俯冲而下。闭上眼睛感觉,那是多么有力的一种俯冲啊!我当然知道,这种俯冲感是一种幻觉。飞机飞行得非常平稳。电视里正在播放平和的音乐。当气流导致飞机发生小小的震颤,空姐柔美的声音便从扩音器里传来。
(9)但我还是觉得大地在向下俯冲。
(10)我说过,这是一种幻觉。
(11)而且是我不止一次感觉到过这样的幻觉。
(12)譬如当我最大限度在接近某一座雪山的顶峰,坐在雪线之上,看到只要有一点动静,风化的砾石便水一样流下山坡,看到明亮的阳光落在山谷里、森林中,使得云雾蒸腾,我也会感觉到大地的俯冲。而到云雾散开,大地安安静静地呈现出它真实的面貌,这种幻觉便消失了。
(13)飞机起飞不久,机翼下面的云层便渐渐稀薄,云层下移动的大地便渐渐显现在眼前了。
(14)雪峰确乎呈南北向一列列排开在蓝天下,晶莹中透着无声的庄严。在这一列列的雪山之间,是一片片的高山草甸,草甸中间或还点缀着一些积雨形成的小湖泊。湖泊边上,有牧人的帐房。我熟悉帐民里牧人的生活。他们不是草原上那种纯粹的牧民。夏天,他们赶着牛羊来到这些雪山之间的高山牧场,秋天到来,他们被一天天降低的雪线压迫着,走进河流深切出来的山谷,回到自己种植玉米与青稞的农庄。夏天是牧场上的收获季,秋天,又是土地里的收获季了。于是,这些山地中半农半牧的同胞,便在一年中,有了两个收获的季节。
(15)每一列雪山之后,这种山间牧场就更低,更窄小,直至完全消失。眼界里就只有顶部很尖锐,没有积雪的峭拔山峰了。这是一些钢青色岩石的山峰,一簇簇指向蓝空深处。山体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然后,这种美丽的峭拔渐渐化成了平缓的丘陵,丘陵又像一声长途俯冲后一声深长的叹息,化成了一片平原。这声叹息已经不是藏语,而是一声好听的汉语里的四川话了。
(16)从平原历经群山的阻隔与崎岖,登上高原后,那壮阔与辽远,是一声血性的呐喊。
(17)而从高原下来,经历了大地一系列情节曲折的俯冲,化入平原,是一声疲惫而又满足的长叹。
(18)而我更多的经历与故事,就深藏在这个过渡带上,那些群山深刻的皱摺中间。
【注】阿来,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
第二段中作者想从天上“看见”的是
分析第六段“病态的美感”的表达效果。
文中多次出现“俯冲”一词,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流导致的飞机震颤使作者产生俯冲的感觉。
B.飞机飞行非常平稳,“俯冲”是作者的一种幻觉。
C.云开雾散的真实景色能消除作者“俯冲”的幻觉。
D.“俯冲”生动地写出了大地从高原到平原的地理变化。

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第十二段的作用。
赏析第十四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
结尾说“我更多的经历与故事,就深藏在这个过渡带上”,分析其意蕴。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①历史不是一堆记录在案的数据,也不是一串被记载下来的事实的堆砌,它是一系列相互冲突的争论。这样,关于一个事件的实际意蕴、一个偶发事件究竟发生了什么、如何最准确地概括这个事件?这些争论就在历史的解释中属于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当一个社会隐瞒其过去记录的某些部分,然后那个社会或其领导人向我们讲述他们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当一个社会试图改变历史记载所呈现的或已经有充分根据的事实的时候,我们知道,历史是如何出于政治目的被曲解的。
②显然,历史是社会的需要。它赋予我们认同感。它为我们提供了多少可以用来指导方向的导航图,从而帮助我们在当今日益复杂的时代确定我们的方位。历史既有真理的形式,也有意见的内容。对历史的认真研究会帮助我们区分这两者。做出这种区分是重要的,如沃尔特•瑞雷爵士所说:“是意见而非真理能够无需通行证在世界上畅行无阻。”在大多数场合,我们从报纸、电视和朋友那里所读到、看到和听到并信以为真的东西是意见而不是事实。
③一谈到“文明”(本书即是文明的历史)立即就会陷入争论。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如此恐惧历史研究。谈到“西方文明”甚至更受限制,在某些历史学家那里,它的范围过分狭窄。不过,如果我们将历史理解为一个过程,就必须通过特定的空间位置来把握它:我们的连续性、我们的标准、我们的进程等。我们还必须识别内含于“西方文明”概念的固有的两大偏见:其一,我们知道什么是“文明的”并达到了“文明的”标准;其二,西方作为一个整体,是单一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文明单元。第二个偏见很容易发现。在我们大多数学者那里,在我们几乎所有的大学课程上,不讲“东方文明”,只讲“东方的各文明”,这个术语表示,西方是一个单元,东方却不是。这些反映我们西方人世界观的习惯性的短语如同我们流行的地理书一样,表现了西方人的偏见。由于这个习惯短语已经成为我们西方语言传统,所以本书仍然采用这种用法。
不过,如果谈文明,从一开始我们就得给出何谓“文明化”的定义。关于这个问题的书籍已是汗牛充栋。可是,为了我们的目的,我们必须给这个概念一个较为确切的定义。因为对于一部涵盖整个西方的历史著作而言,文明这一概念是全书的一个指导和基本柜架。我们需要一个特别清晰的定义,以用来进行下面的叙述和分析。因此,这个操作性定义要求,“文明”包括一个社会或相互依存的一组社会的下列若干(尽管不需要全部)条件:要有某种形式的政府,人们通过它满足自己的政治需要和履行相应的责任。 城市社会亦即城市生活要有某种程度的发展,从而使文化不是游牧的和分散的;人类已经成为工具制造者,通过使用金属,改造他们的物质环境,从而也改造他们的社会经济环境,尽管这种改造是有限的;某种程度的功能分化已经开始,通常发生在工作场所,而荣耀、地位和目标一起,成为社会的粘合剂;社会阶级已经出现,不管他们是相互对抗还是相互依存;书写形式已经发展起来,从而群体和群体间,更重要的是代际之间,可以通过文字交流;闲暇的概念出现了,于是,生活不限于工作场所,也不是特定的阶级职责或分工;要有时间概念,通过它,一个社会将自己与过去和对未来的假想联系起来。
⑤西方最常见的偏见是用技术变革来衡量“进步”,根据这个标准,至少到历史的晚近时期,没有出现重大技术变革的社会是不开化的。事实上,尽管文字记录和重大技术变革存在于我们所称的“文明社会”,但两者都不是文明开化的本质性内容。当我们研究历史时,或许我们应该记住英国批评家约翰•拉斯汀所记载的历史行为的三个内在要素:“伟大民族将他们的自传书写在三种稿本上:行为之书、言语之书和艺术之书。”
⑥承认甚至赞美全部文明的价值对于文明生活本身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通过我们特殊的历史经历的多棱镜认识全部文明。我们热爱自己的历史,在自己的历史中我们感到舒适和安全。借助于它,我们解释我们所遇到的所有其它事情。明了这一点,就是要承认我们也是历史的产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以我们的方式提出我们的问题。因为,如果我们没有向我们的过去提问,也就不能向未来提问。
((美)罗宾.W.温克《牛津欧洲史》序言,有删节)
概括第一段内容。
第二段中“意见”和“事实”的区别是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三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尽管如果他们将自己所在的地方视为世界的中心
②日本人不会将伦敦称为“远西”
③这两种说法或许都是正确的。
④将洛杉矶称为“远东”
⑤“近东”和“远东”中的“远”和“近”只是相对于西欧的地理位置而言。

A.③⑤②④① B.①⑤②④③ C.①⑤②④③ D.⑤②④①③

分析第四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根据第五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应仅仅把技术变革作为衡量文明的尺度。
B.可以说没有文字记录就不会出现真正文明。
C.一个民族的艺术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文明。
D.从行为举止中也能够看出一个民族的文明。

下面是某网站推荐《牛津欧洲史》一书的内容,找出其中错误。
本书是一本既不失历史原貌,又穿透表象探究历史价值的优秀著作。该书不局限于历史本身,以西方人的视角,从人类文明谈起,通过具体事实和大量数据,全面而客观地阐明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完全摒弃了西方人的偏见,开启全新的话语体系,再现历史的同时又留给我们很多现象背后的思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