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布衣学者张中行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1936年北大毕业,曾在中、小学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属低级。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著述宏富。谓其学者,名副其实。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80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来,获得了“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其哲学著作《顺生论》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
张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晚景见晴。到85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称“都市柴门”。他的“柴门”没做任何装修,小客厅兼通道里还放着书架,是平常人家六七十年代的居住水平,其俭朴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书房也不甚雅致,书橱里放着一些古玩,多为石头,像仓库。一把破藤椅的扶手用塑料绳绑扎着。老式书案上备有文房四宝,书卷气袭人。他的卧室更为简陋,被子是五六十年代农家常用的大花被,连叠法也是老式的,床边墙上还糊着报纸。
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莱,他也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张中行为人古朴,文亦如其人。他的文章开头喜欢旁征博引,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不似今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他的行文过程就是“思”的过程。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出林,俯视风云”。也有人说张氏散文“少张扬蹈厉之辞,也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从他那清新自然如数家珍般的娓娓叙述中,从那貌似拉杂的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中,我们可体察到他对摄生治世之道、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斯言诚哉。
周汝昌先生对其文也有贴切的评论:“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点儿也不是漫然苟下的。”“读他老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邈然有余。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
1.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理由不贴切的一项是(  )(2分)
A.张中行出身低微,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
B.张中行本人北大毕业后一直吃笔墨饭,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
C.张中行评级仅属低级,直到老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
D.张中行对生活的要求很低,为人古朴,尚古风。
2.对于张中行文章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他的文章开头一般不“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是在行文过程逐步展现自己的思考,将哲思融入对人生的体察观照之中。
B.周汝昌先生评论张氏文笔,认为其外表平实,而实际上却蕴涵匠心,内藏深味,发人深省。
C.张氏散文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并不缺乏对摄生治世之道、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
D.启功认为张氏的散文杂文,有隐逸之风,洒脱之姿,傲啸之态。其实,这正是张氏“布衣学者”的身份决定的。
3.  这篇传记的细节描写相当传神,请选择一处加以分析。(4分)
4.  张中行八十终于成名,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条简述。(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庄周的燕子
格致
今天的燕子,两千多年前就已飞入庄周先生的视线,并引起他的注意。看来他不仅仅仅喜爱蝴蝶。他看着围着茅屋飞进飞出的燕子,低头思索了一会儿说:鸟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高树以免受害;但燕子特别,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却没人去害它,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
庄周先生说到这儿就不说了,其实,这后边是有一大段空白的。庄子惜墨。几千年前,庄子辞了那个小官,生活可能十分困难,头脑里的思想又像春天怒放的花,一层层一簇簇,一齐挤着向外怒放。庄子写不尽它们,手里钱少,买笔买墨都要算计。有个思想,只能几笔画个轮廓,细节就顾不上了。像采花的蝴蝶,它要去光顾下一朵花。所以,庄周的身后是狂草的墨迹,存在着大量的飞白。那是庄周的思想一路飞奔留下的空白。
庄周的燕子直到今天还活着,仍重复着庄周时代的伎俩,未被人类识破。人类是见着什么鸟都举枪便射,却对身边萦绕的燕子视而不见。燕子的叫声可谓婉转,却没一个人将燕子放到笼子里,以听它的叫声取乐。有许多珍禽异兽在人类的追杀中灭绝了,这也怨不得人类,实在是因为那些物种比人类还要愚蠢。
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离。人类是一种你不能离他太远、又不能离他太近的动物。比如珍禽猛兽害怕人,躲得远远的,人便结伙去深山猎捕它们,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远。家畜因完全被人豢养和左右,人便可随意杀戮,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近,近得没有了自己的家园。只有燕子看懂了人类,摸透了人类的脾气。又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自己精神的独立。于是人便像敬神一样敬着燕子。
说到底,燕子是最狡诈的动物,它控制着人类的第一招就是信任。信任是对付多疑的人类的最尖锐的武器。因为人类不信任别人,对来自别人的信任受宠若惊。燕子将自己最脆弱的那一环——巢及卵放到了人居住的屋檐上。你一抬手就可以捣坏,这是最彻底的信任。没有任何一种鸟敢于这样信任人类,于是人类被感动,像从人海中找到一个相知的朋友一样对待燕子,就差不能同燕子拥手相抱。但燕子第一招奏效之后,马上智慧地拉开了同人类的距离。它马上把自己从同人类的亲密接触中抽身出来,落到了人类够不到的树枝上,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因为它知道,人类能容忍它把巢建在屋梁上,却未必容得了它在人类生活空间里长时间地没大没小。它绝不嬉皮笑脸地落到人家的饭桌上、手上、肩上做亲昵状。这样小心还不够,它在人类的私生活领域求生存,担心这样时间长了会出问题,于是,住上几个月,便举家搬迁。人类刚刚有些厌烦了燕子的飞进飞出,乳燕动不动声嘶力竭的大叫,正要发作,想不到燕子就在这时知趣地搬走了。于是人的所有怒火平息了,又念起燕子的好来。你看它们也不伤害小鸡,也不啄食园子里的菜。过了几个月,人类已经开始思念燕子来,燕子也就在这个时候又回来了。燕子巧妙地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
还有一种敢于亲近人的鸟是麻雀。它也将巢建在人的屋檐下。但它们的蛋被顽童任意毁坏,成鸟被大量捕杀。原因何在?其一,麻雀鬼鬼祟祟,不信任人类,却又不远离人类,这不是找死吗?它进进出出很小心,怕被人发现,这种做法激怒了人类:小小的鸟,竟敢在我的眼皮底下玩花样,你以为我是瞎子?麻雀的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人的自尊心。其二,既防着人,又不远离人,整天围着人聒噪,而且一旦住下,就再也不走了,惹得人烦不胜烦。
是有人将燕子比做剪刀的,这就是外形说的,可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它一刀插入人类精神深处,游刃有余地在人的精神脉络中出神入化地游动,既不伤人类,也没让人类坚硬的骨骼碰伤自己,在不知疼痛的情况下,人类已被小小的燕子大卸了八块。(选自《7个人的背叛》,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略有改动)
结合第二自然段,理解“庄周的身后是狂草的墨迹,存在着大量的飞白”这句话
的含意?
同样是与人类一起居住,燕子和麻雀有哪些不同?
根据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分析文中加粗的“伎俩”“狡诈”表达的情味和效果?
(2) 怎样理解“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这句话的内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嗜血的生涯
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有一名武林高手因为练功出了差错,需要经常吸人血解毒,否则全身血液就会凝结成冰。他因此得了绰号“青翼蝠王”,又被骂为“吸血蝙蝠”。这一描写犯了文化错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被视为福泽祥瑞的动物,并不令人恐怖。在西方传统文化中,蝙蝠才是邪恶的象征,而这一描写显然取材自西方的吸血鬼传说。
  它也犯了时代错位的错误。在故事发生的时候(元末),不仅中国人,连西方人也不会把蝙蝠与吸血联系起来,因为以血为食的蝙蝠只生活在美洲。在新大陆被“发现”之后,欧洲探险家们才发现竟然还有食血的蝙蝠。他们一度以为所有新大陆的蝙蝠都是食血的,联想到传说中的吸血鬼,便用它来命名,以至有十几种以果实为食的美洲蝙蝠至今还背着“吸血鬼”的恶名。其实只有三种蝙蝠是以血为食的,其中白翅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数量很少,主要食鸟血,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而普通吸血蝠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主要食哺乳动物的血,一般说的吸血蝙蝠指的就是它。
  在恐怖电影中,吸血蝠常常被表现为像狐蝠那样的大型蝙蝠从天而降,并凶猛地向动物或人发起攻击,从颈部直接吸血。实际上,吸血蝠并没有那么恐怖。它们是小型的蝙蝠,身体只有人的拇指大小。它们更不敢明目张胆地进行攻击。为了避免被鹰等天敌捕食,它们只在夜间没有月光的时辰出行,悄悄地寻找熟睡的哺乳动物。
  和许多种蝙蝠一样,吸血蝠有发达的回声定位系统,低空飞行时通过发射、回收声纳,以及靠嗅觉和听觉来确定猎物的位置。和其他蝙蝠不同的是,吸血蝠的前肢有发达的拇指,这使得它不仅能飞,也能在地上快速奔跑、跳跃,速度能达到每秒2.2米。在发现猎物后,吸血蝠降落到地面,跑向猎物,然后爬到猎物身上毛发较少的部位。它们的鼻子里有热感受器,用来寻找猎物皮肤上的血管。在确定了下口的位置后,它们先用犬牙剪掉多余的皮毛,然后用刀片一样的门牙切开一个几毫米长的小口。刀口极为锋利,刀法又非常快速,猎物对此不会有任何知觉。吸血蝠并非直接从伤口吸血,而是在血从伤口流出后,用舌头吮吸。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蝙蝠吸血的认识理解,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一武林高手因为练功出了差错,需要经常吸人血解毒,被骂为“吸血蝙蝠”。
  B.只有三种蝙蝠是以血为食的,其中白翅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数量很少,主要食鸟血;而普通吸血蝠分布广泛,主要食哺乳动物的血。
  C.欧洲探险家们以为所有新大陆的蝙蝠都是食血的,联想到传说中的吸血鬼,便用“吸血蝙蝠”来命名。
  D.在恐怖电影中,吸血蝠常常被表现为像狐蝠那样的大型蝙蝠从天而降,并凶猛地向动物或人发起攻击,从颈部直接吸血。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吸血蝠是小型的蝙蝠,身体只有人的拇指大小,它们更不敢明目张胆地进行攻击。
  B.吸血蝠低空飞行时通过发射、回收声纳,以及靠嗅觉和听觉来确定猎物的位置。
  C.和许多种蝙蝠一样,吸血蝠有发达的回声定位系统,前肢有发达的拇指。
  D.吸血蝠只在夜间没有月光的时辰出行,悄悄地寻找熟睡的哺乳动物。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武林高手吸血的情节描写借鉴了西方吸血鬼的传说。
  B.因为以血为食的蝙蝠只生活在美洲,所以人们不会把蝙蝠与吸血联系起来。
  C.吸血蝠不仅能飞,也能在地上快速奔跑、跳跃,速度能达到每秒2.2米。
  D.吸血蝠用舌头吮吸猎物的血时,因刀法非常快速,猎物一般不会有任何知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儒家虽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间,人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节选自邵汉民《儒家文化精神及价值的现代透视》)
对“人本意识”的理解,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A.人本意识肯定人的主体性,主张“人贵物贱”,把人当作人看待。
B.人本意识主张尊重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看重以的生存发展。
C.人本意识承认个体主体的作用,看重人的个性及个体的独立及发展。
D.人本意识承认个体的独立性,追求人的主体性和独立自觉的价值。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次是()

A.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注重的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B.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尊重人性、人权和人的发展。
C.儒家民本思想以肯定人性为手段,西方民主思想以肯定人权为目的。
D.儒家民本思想强调人格尊严,西方民主思想强调人格平等。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分类而居;人性是普遍存的,不可否认。
B.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C.儒家“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观点的核心是争取民心。
D.儒家认为了解民情、尊重民意、与民同乐等都是尊重人的体现。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西方思想家较之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
B.人本意识让人体会到人的尊严与伟大,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C.儒家强调的“民贵君轻”,警示后世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吸取民本思想的营养,扬弃官本位意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访北大教授钱理群
钱理群,北京大学资深教授,生于1939年,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被视为北大的神话和传奇。
记:印象中古人立传必歌功颂德,您怎么看自己写的这本《我的精神自传》?
钱:《我的精神自传》没有歌功颂德,应该只是一本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我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东西。
记:您觉得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出现的哪些新问题值得反思?
钱:知识分子在90年代后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首先是生活本身的变化,知识分子自身越来越贵族化,越来越脱离中国的土地,特别是两极分化之后知识分子越来越关注自己,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自恋、自怜、自娱之中,而忽略了身外的广大的世界。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知识分子把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的问题推向极端,在他们心中,民众就是暴民,民众总是非理性的。这就导致了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
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期待能出一个像鲁迅那样有知识分子精神的人,您觉得有可能吗?
钱:我们年轻的时候,所有人类文明都在被批判,所以我们的知识结构有非常严重的缺陷,跟鲁迅那个年代不能相比。知识结构有缺陷,生存状态紧随其后,暴露出致命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一代是最没趣味的、最没文化的一代,就是这样一个差距,导致我们不太可能再出现鲁迅这样的人,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不会有。我在北大每年都要讲鲁迅,都受到学生的欢迎。这说明,喜欢思考问题的人还是很多的,他们对鲁迅的态度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接受鲁迅,另一派不接受鲁迅,但我发现,这与学生个人的生命选择有关系,一部分人选择“生命之轻”,他们就难以接受鲁迅,另一部分人选择“生命之重”,他们就接受鲁迅。
记:您曾是被北大学生投票直选出来的10位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退休5年,您现在可以评价一下目前北大的状态吗?
钱:就目前北大的现状,我只能说她已经和我们理想的北大渐行渐远了。北大的很多传统已经被摒弃。令人焦虑的是现在的中学教育与升学无关的不教,大学与就业无关的不教。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这完全与做学问相违背。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学校,也不是一个取得就业资格的地方。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大学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东西,这就是学术和精神。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深教授钱理群,被视为北大的神话和传奇,是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
B.现在的知识分子越来越脱离中国的土地,越来越关注自己,陷入一种自恋、自怜、自娱之中。
C.在那个特定年代,中国曾有的人类文明都遭到批判,导致知识结构有非常严重的缺陷,跟鲁迅那个年代不能相比。
D.目前北大的现状和理想的北大渐行渐远了,这是现在的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出现了什么新问题?试分条概括出现的原因。
知识分子在90年代后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
钱理群为什么认为现今出一个像鲁迅那样的人不太可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感动南京的背影
——两民警为救自杀母女被烧成重伤
网上一张民警烧伤后拖着烧焦的警服光着半个身子跑动的照片,深深地感动了一名网友。他说:“看到那衣服被烧成碎片的背影时,我哭了。那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伟大的背影。”
“里面还有人,快去救人”
7月2日中午12时许,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南京市鼓楼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民警孙伟华、王昭勇接到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指令,湖南路裴家桥单元楼内有人要自杀,接警后,二人迅速赶至现场。经初步了解,一楼徐家母女因家庭房产纠纷欲在家中自杀。
由于徐家门窗紧闭,无人应答,院子的铁门从里面反锁着。于是孙伟华和王昭勇从隔壁的院子翻墙进入院内,叫母女俩开门。听到喊话的母亲徐秀珍随后打开了屋门。顿时,一股浓浓的液化气气味扑面而来。
意识到情况十分危急,两民警毫不犹豫地冲了进去。这时屋门口烧水的火炉引燃了液化气,火苗一下子蹿出来。孙伟华一把将徐秀珍拉了出来并交给王昭勇保护。当得知屋里还有一人时,孙伟华不顾液化气发生爆炸的危险,又义无反顾地冲进了屋里。
就在这一瞬间,由于浓度过高,液化气突然发生爆燃,两民警顿时咸了“火人”。由于用背保护徐秀珍,王昭勇的警服被烧咸孔状,后背大块皮肤脱落,而孙伟华则被烧得只剩下皮带和腰间的警具。当二人将屋里的女子救出并带到隔壁院子后,身受重伤的孙伟华再也没有力气翻出院墙了。王昭勇忍着剧痛翻出大院呼叫救人。
随后赶来的民警和群众将孙伟华救出的时候,他全身衣服早已被烧光,发出惨烈的喊声。而他此时还不忘告诉同事:“里面还有人,快去救人!”
经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诊断,孙伟华全身95%面积严重烧伤,其中45%是三度烧伤,其余是深二度烧伤。而王昭勇浑身烧伤的面积也达60%,其中11%是三度烧伤。目前,二人虽已平稳度过休克期,正在接受植皮手术,但病危通知单仍未撤销。
“我还能不能上班?”
两位民警身受重伤,还牵挂着被救的母女和工作。在医院,两位民警见到大队领导后的第一句话,竟分别是“人救出来没有?”和“我以后还能不能上班?”。听到这些,鼓楼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大队长袁志刚眼泪一下予就冒出来了。
孙伟华今年才23岁,去年才从警官学院毕业。31岁的王昭勇是今年6月26日才转业到鼓楼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的,上班还不到一周。他妻子孔志英告诉记者,丈夫转业前其实有很多机会去政府其他部门,但他就喜欢警察这个职业。“手术前他担心毁容了不能继续工作,我就在病房外让护士递纸条鼓励他会回到大队的。”孔志英一边说一边流泪。
“妈妈,对不起您,我是在做好事”
出事当天,休克的孙伟华醒来后,看到坐在床边的母亲,艰难地吐出几个字:“妈妈,对不起您,我是在做好事。”第二天早上,孙伟华的眼睛已经肿得睁不开了,他又小声对母亲说:
“妈妈,你帮我把眼睛扒开,让我看一下。”听到这里,母亲已泪流满面。
两位民警救人受伤的消息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市民自发赶到医院探望。由于英雄民警仍未脱离危险期,不能探视,他们就在过道里不断张望,有的就在休息室等消息。
9日,记者在医院抢救领导小组的,临时会议室,看到了一大堆花篮和水果,都是素昧平生的市民送来的。事发小区的30多位居民执意要见两位民警的家属,在医院大门口被拦了下来,最后只好派了几位代表。“他们是英雄。要不是他们俩,我们小区要遭殃了。这样的警察,我们需要!”小区居民唐业华说。
“穿上制服,他是警察,脱下制服,他就是个孩子啊!”一位市民这样说。
我以前对民警了解不多,他们不要命地去救人,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警察。”“祝两位英雄民警早日康复!”市民们用各种各样的话语表达对民警的敬意和祝愿。
文章第一段说“那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伟大的背影”,结合全文,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作者以人物的三句话作为文章的三个小标题,试分析这三句话分别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文末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和祝愿,形成又一道美丽的风景,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时代心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