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他们曾骑着白马穿过中国
潘采夫
①十一月二十四日,是黄君去世六周年。奇怪的是,想起他的时候,竞丝毫没有伤感的情绪,我只记住了他离去时做了一个鬼脸,还有一声长笑。
②当然这个记忆是骗人的,一个肺魔缠身的人自有太多苦痛。记得六年前做告别露叔专题的时候,有的报纸用了“沧海一声哭”的题目,嵌入得巧,只是意境落了下乘,编辑不懂,霪叔什么时候哭过?
③戴上耳机听《沧海一声笑》,搜集了六七个人的版本,任贤齐将一首神曲弄得俗气,江智民中规中矩,罗炙的声音华美,许冠杰唱出了神韵。听来听去,原来这首歌只专属黄霑一人。最让我热血流动的是黄嘉、徐克、罗大佑三人合唱的版本,徐克算是配角,罗大佑声音粗粝,已有身在江湖的感觉,而黄霑声音自由不羁,不讲技法,如旷野风声,叉如谁在滚滚江边纵声长啸,歌者动容,听者惊心,这种慷慨悲琼的味道,是别人无论如何学不来的。
④徐克和罗大佑已经是人中翘楚,但仍然配不上与黄露合唱此曲,在电影《笑傲江湖》里合奏这首曲子的曲洋与刘正风,就像历史止的俞伯牙和钟子期。我以为最好的组合,应是倪匡、黄霑和金庸。金庸入世儒生,黄露游走红尘,倪匡笑瞰三界,而且精神层面都达到了最高水准,隐隐有儒、道、释齐聚绝顶的气势,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三人唱起“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那是我能想到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场面。
⑤每次想到黄霑,想到倪匡,想到金庸,都忍不住慨叹,这是怎样的人中龙风啊!得有怎样的水土,多少的历史,才能让这样的人现于世间。游龙戏风,惊鸿一瞥,他们走后,就再也见不到这样的人了。
⑥所以,我一直想弄清楚,他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受过什么样的教育?他们为什么汇聚在了那时的香港?这样人的以后还会再有吗?
⑦黄霑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广东,一九四九年到了香港,他的香港经历我们比较熟悉了。金庸出生在民国时期的浙江海宁,是当地书香望族,自小就在战争中流亡,但学业不废,弱冠成为报人,去香港《大公报》供职,这才有了后面的办《明报》、写武侠的经历。
⑧最传奇的是倪匡,他同样出生在民国,在内地还当过军人、警察。五十年代到内蒙古垦荒,因冬天拆了一座小桥当木柴,被以反革命罪羁押数月。他决心逃走,从内蒙古、上海一路到广州,然后到香港,从此一生再不北望神州,不迈进大陆一步。
⑨这是黄露他们那一代的经典路线图,其实何止这三人,太多人走了这样的轨迹。梁羽生是这样,胡菊人是这样,余英时是这样,他们也到了香港:雷震、殷海光、李敖、许俘云也无不同,他们只不过是到了台湾:而唐德刚等人去了美国。
⑩如果把这些人的人生轨迹一一盘点出来,就是一幅文化“流民图”,他们都是严复、梁启超、陈寅恪的文化余脉,像鸟-样离开民国故土,从此成为海外游魂。唐德刚的《五十年代的尘埃》,巫宁坤的《一滴泪》,黄霑的“浪奔浪流,万里江水滔滔永不休”,金庸的“塞上牛羊空许约”“谁家子弟谁家院”,许倬云的《万古江河》《风雨江山》,听听这些名字,这些句子,哪一个不是深藏着去国之痛,文化之殇?英风之下,多有斑斑泪痕,有如孤乌之悲鸣。
(11)倪匡的去国经历在香港成为神话,香港人说倪匡是骑着一匹马从中国腹地跑到了香港。这个形象一直吸引着我,成为一代去国知识分子的象征,虽然这形象远不是这么轻松潇洒。骑着自马穿过中国,这是那一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地图。
(12)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黄霑能够“沧海一声笑”,林夕不能,方文山不能,余华不能。黄霑生在民国,受过完整的民国小学教育,然后投奔香港,香港成为民国文化人的诺亚方舟,人文荟萃之地,他们文脉未断,香火不绝,同时有着对万里家国的深沉记忆,以及去国怀乡的隐隐伤痛。最最要紧的是,那时的香港,是自由的灯塔,经济的中心,文化的集散地。这些风云际会,这些因缘巧合,当得上一句空前绝后,连台湾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今天的香港,文脉渐渐杳然:今天的台湾,也不再是当年的水土了。所以只有那个年代的香港,才能诞生黄霑,才能诞生倪匡,才能诞生金庸。不会
有别处。
(13)这样的人也许不会再有了,也许未来还会有,但我看不到了。
请简要分析②③④段怎样塑造黄霑这个人物的。
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英风之下,多有斑斑泪痕,有如孤鸟之悲鸣。
(2)这样的人也许不会再有了,也许未来还会有,但我看不到了。
文章是为了纪念黄霑去世六周年而写,为什么要以“他们曾骑着白马穿过中国”做标题?
作者为什么说“黄霑能够‘沧海一声笑’,林夕不能,方文山不能,余华不能”?这对你有哪些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模糊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簌簌抖动、模模糊糊的东西,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中华散文珍藏本从书•季羡林卷》)

1.

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两个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2.

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5字。)

3.

"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认为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模糊一些是情有可原的,就像模糊数学就是了不起的发现。

B.

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文字清新优美,笔法细腻流畅,内容纯净具体,结构清晰明了,充满哲理,给人无尽的美感享受。

C.

作者认为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但在社会生活中是存在的。

D.

作者认为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E.

结尾说:雾"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形象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模糊空间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药杯里的奠扎特
宗璞
一间斗室,长不过五步,宽不过三步,这是一个病人的天地。我住在这里,每天第一要事是烤电(一种治疗疾病的医学手段——编者注)。
精神渐好一些时,安排了第二要事:听音乐。在病室里,两盘莫扎特音乐的磁带是我亲密的朋友,它使我忘记种种不适,忘记孤独,甚至觉得斗室中天地很宽,生活很美好。
三小时的音乐包括三个最后的交响乐“三十九”、“四十”、“四十一”。《第四十交响曲》的开始,像一双灵巧的手,轻拭着听者心上的尘垢。然后给你和着淡淡哀愁的温柔。《第四十一交响曲》素以宏伟著称,我却在乐曲中听出一些洒脱来。他所有的音乐都在说,你会好的。
除了这疗那疗以外,我还有音乐。它给我安慰,给我支持。
终于出院了,回到离开了几个月的家中,坐下来,便要求听一听音响。莫扎特《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提琴组齐奏的那一段悠长芙妙的旋律简直像从天外飘落。我觉得自己似乎已溶化在乐曲间,不知身在何处。第二乐章快结尾时,一段简单的下行的乐音,似乎有些不得已,却又是十分明亮,带着春水春山的妩媚,把整个世界都浸透了。没有人真的听见过仙乐,我想莫扎特的音乐胜过仙乐。
别的乐圣们的音乐也很了不起,但都是人间的音乐。贝多芬当然伟大,他把人间的情与理都占尽了,于感动震撼之余,有时会觉得太沉重。好几个朋友都说,在遭遇到不幸时,柴可夫斯基是不能听的,本来就难过,再多些伤心又何必呢。莫扎特可以说是超越了人间的痛苦和烦恼,给人的是几乎透明的纯净。充满了灵气和仙气,用欢乐、快乐的字眼不足以表达,他的音乐是诉诸心灵的,有着无比的真挚和天真烂漫,是蕴藏着信心和希望的对生命的讴歌。
在死亡的门槛边打过来回的人会格外欣赏莫扎特,膜拜莫扎特。他自己受了那么多苦,但他的精神一点没有委顿。他贫病交加,以致穷死,饿死,而他的音乐始终这样丰满辉煌,他把人间的苦难踏在脚下,用音乐的甘霖润泽着所有病痛的身躯和病痛的心灵。他的音乐是真正的“上界的语言。”
虽然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不同,莫扎特在音乐领域中全能冠军的地位有些像我国文坛上的苏东坡。莫扎特在短促的人生旅程间写出了交响乐、协奏曲、独奏曲、歌剧等许多伟大作品。音乐创作中几乎什么都和他有关,近来还考证出他是摇滚乐的祖师爷。苏东坡在宦游之余写出了诗词文赋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始终是未经册封的文坛盟主。他们都带有仙气,所以后人称东坡为坡仙。莫扎特生活在十八世纪,世界已经脱离了传说,也少有想象的光彩了,我却愿意称他为“莫仙"。就个人生活来说,东坡晚年屡遭贬谪直到蛮荒之地。但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始终有家人陪伴。莫扎特不同,重病时也没有家人的关心。但是他不孤独,他有音乐。
回家以后的日子里,主要内容仍是服药。最兴师动众且大张旗鼓的是服中药。我手捧药杯喝那苦汁时,下药(不是下酒)的是音乐。似乎边听音乐边服药,药的苦味也轻多了。听的曲目较广,但听得最多的,还是莫扎特。
热气从药杯里冉冉升起,音乐在房间里回绕,面对伟大的艺术创造者们,我心中充满了感激。我觉得自己真是幸运而有福气,生在这样美好的艺术已经完成之后——而且,在我对时间有了一点自主权时,还没有完全变成聋子。
(选自宗璞《告别阅读》,文章有删改)
19.作者在讲述莫扎特的音乐时,为什么要举中国文学家苏东坡的例子?
20.如何理解“我觉得自己真是幸运而有福气,生在这样美好的艺术已经完成之后——而且,在我对时间有了一点自主权时,还没有完全变成聋子”这一句子的含意?
21.请分析作者以“药杯里的莫扎特”为文章标题的用意。
2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莫扎特音乐的艺术魅力?试作具体分析。(答出两条即可)

阅读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瞑》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瞑》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明,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推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斫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绳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有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4.在文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在人生不同阶段读王维《山居秋暝》的不同感受,请概括说明。
15.作者把王维和爱因斯坦联系起来,认为“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请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6.结合全文,请分析题目“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深刻含义。
17.结合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分析最后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那些柔软或坚硬的时光
徐怀谦
“柔软时光”四个字,大约属于丽江古城的专利。漫步在商铺林立、灯红酒绿的丽江古城,不时会有“柔软时光”、“一米阳光”之类的客栈、酒吧,懒洋洋地探出幌子,挽留你的脚步。幌子上的广告有点特别,多是“聊天、偶遇、看书、发呆、晒太阳、赏月、恍惚、游离、做梦、睡觉”之类的词汇,让都市人看了,不免立马恍惚起来。
想起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书中写美国富翁巴特里弗对捷克人的生活有这样一番评价:“在这个国家,人不会欣赏早晨。闹钟打破了他们的美梦,他们突然醒来,就像是被斧头砍了一下。他们立刻使自己投入一种毫无乐趣的奔忙之中。请问,这样一种不适宜的紧张的早晨,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像样的白天!那些每天早晨伴着他们恰当地称为‘闹钟’的一阵铃声开始生活的人,他们发生了什么呢?他们一天天变得习惯于紧张,而不习惯快活。相信我,人的性格是由他们的早晨决定的。”
巴特里弗的话有点“饱汉不知饿汉饥”的味道。为了生计,都市里的人有几个不是伴随着闹钟开始一天忙碌的?可是从人的本性来说,谁不想好好地睡个心懒觉,让自己的早晨乃至一生都过得从容一些?
所以当都市人真的抽身出来,来到丽江古城,沿光滑的石板街寻觅当年马帮的足迹;在粉墙黛瓦的古屋前假面倾听岁月的诉说,看清澈小溪水流走昔日的繁华与衰落,或者踅进茶馆、酒吧,在一壶或酒中口味友情的绵长,从街上陌生行人的面孔上阅读人世的沧桑。这一刻,你才会卸下生命中的很多重负,感觉到一份从未有过的闲适与从容。
这就是所谓的柔软时光吧?可它只属于有钱和有闲的人。
在丽江木王府驿栈小住一晚,淅淅沥沥的雨声安谧了我漂泊的心。睡得奇好,醒来得就早,心想太阳是晒不到了,那就出去淋淋雨吧。推门出去,是黎明前的黑暗,灯光是有的,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行人也是有的,三三两两,步履匆匆。是些什么人呢?看清了,主要有三类:一是上学的小孩子,二是环卫工人,三是赶早买菜或上货的人。孩子是怕人的,见了我的相机,全都躲着镜头跑开去,硕大的书包在他们屁股后晃呀晃的,让我想起正上小学的女儿。这个点儿,是女儿起床的时间,可是丽江孩子已经奔跑在石板街上了。最近媒体报道成都有个12风的女孩,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就在成都街头替生病的姨妈打扫卫生。时光对于这些孩子和大人来说,是柔软还是坚硬呢?
不错,柔软只属于有钱和有闲的人,而坚硬总是“偏爱”那些贫穷和苦难的人。丽江有大把大把的柔软时光,可是它们是由那些过着坚硬生活的人支撑起来的。至于熙来攘往的游客,丽江不过是他们释放心情的一个驿站,要他们以此为家,一辈子就那么柔软下去,也绝无可能。不是财力不济,而是人总要在创造和奉献中体会快乐,实现价值,一味柔软,就变成了颓废。
所以,芸芸众生来说,得柔软时就尽情享受那片刻的柔软;处于坚硬时光时,也不气馁,不自弃,而是民坚硬的意志去改善境遇,超越自我,像贝多芬那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样的人生,才不枉过吧。
(选自《美文》2008年第15期)
14.文中说“让都市人看了,不免立马恍惚起来”,都市人为什么会“恍惚起来”?
答:
15.巴特里弗根据什么断定捷克人“不会欣赏早晨”?
答:
16.在倒数第三段作者还叙述了一件媒体报道的12岁女孩替生病的姨妈打扫卫生的事,有何用意?
答:
17.请分析本文题目的修辞特点并联系全文阐释其含义。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孤独的树和孤单的马
曲甲
那棵树在那片草地上站立了多久,没有人说得清楚。
还是去年的初秋,我慕名来到无数人寻梦的香格里拉,在碧塔海的边缘,看到了它。
它就那样孤独地站在那里。
导游说,生活在碧塔海湖水中的“中甸重唇鱼”,是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鱼类活化石。
可我更感兴趣的,却是这棵树,这棵孤独的树。
它是从哪儿来的呢?是风把树种吹到这里发芽儿的,还是飞翔的鸟儿将种子带到此处
长出来的,抑或是一根枝条顺流而下偶然间停在这地方就生根活下来呢?
它的不远处,碧塔海的湖面上,倒映着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和上面郁郁葱葱的森林。同是树木,但看得出它们并不是它的同类。那么,另类的孤独和距离的孤独,它是怎么熬过来的呢?山中的风声鹤唳,它又是如何挺过来的呢?.
我站在不远处的木栈道上,看着它。它也默默地看着我们这些总在毁坏着自然又似乎
对自然感兴趣的游人。人类世俗的生活里,你如果不能完全和社会融合,就难以得到承认且
会四处碰壁。你若与社会分离,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你就得有充分的勇气承受来自各方面
的压力……人树同理,它能独立于林之外,孤立无援地挺立于世,一定付出了代价,饱尝了艰辛!
果然,我发现它遍身是伤。主干上失去太多的树皮,导致它不能吸收充足的水和养分;
根部隆起的茎块,表明它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受到严重制约;枝丫间稀疏而缺乏生气的叶片,告诉人们这不是它本来的风采和身姿。这些都是风云雷电的使然,还是……猛然间,想起龚自珍《病梅馆记》里的那些描述,难道它也是被“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而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它饱受了苦难,在苦难中生长! 尽管注定已不能长成参天大树,
但它不卑不亢,不趋炎附势,坚强地独立于世,仅这一点就堪称林木中的伟丈夫!
我端起相机,从不同角度给它拍照。其实,它已经牢牢印在我的脑海里了。
……
离那棵树不远的地方,有一匹孤单的马,正在啃着地上的青草。
是正午。高原的阳光直射下来:刺得人睁不开眼睛。那匹马就在距离一群马约四五百
米的地方啃青草。
我对向着马群走去的团队说:“我不去骑马。”其实,我非常喜欢骑马,只是讨厌骑旅游景点那些被别人牵着的马。.
之后,我眯着眼睛朝它走过去。
“你为何不在马群里却独自在这里呢?”
它“咴咴”地喷着响鼻,摇头甩尾。我才发现它被一根长长的缰绳牵制着。缰绳的末
端,被一个木楔固定在草地上。
“谁把你栓在了这里?”·
它依然摇头甩尾,尾巴打着肚皮上的蚊蝇。我四处观望,周围了无一人。
我拔下木楔扔掉:“这下你可以走了,自由自在想去哪去哪!”
它依旧不动,依旧喷着响鼻,尾巴依旧打着肚皮上的蚊蝇。
我捡起缰绳,牵着它,他跟着我走。可我放开缰绳,它又停了下来。“你走吧,走呀,回到你的伙伴中去!”
它仰着头,朝着马群的方向“”地喷着响鼻,四蹄却仍停在原地。
(选文有改动)
14。仔细阅读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中“另类的孤独和距离的孤独’’的含义。(3分)
答:
(2)文章结尾部分,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孤单的马”的种种表现,有什么用意?(3分)
答:
15.文章引用《病梅馆记》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6.根据文意,说说“我”不喜欢“那些被别人牵着的马”的原因。(4分)
答:
17.文章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