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谈崇拜
闰恩虎
①崇拜不等于爱,虽然崇拜可能产生爱,爱里面也常常会有一些崇拜的成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会将它们混淆。崇拜是种可能趋向狂热的情绪,而爱则是真诚的情感。爱对崇拜的消解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是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升华。
②中国古汉语很含蓄,也很深刻。对崇拜现象,精神层面谓之曰“高山仰止”,庸俗利用则称之为“趋之若鹜”。前者如齐白石,艺术衰年变法崇拜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便诗以明之:“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而官场上的所谓崇拜都属于后者!
③崇拜本身可以给人力量,给人自我发展的动力和导引,引导内向走向外部世界。但崇拜若被意识形态利用,就会变为一种盲目的潮流,成为一种残酷的个人精神残害。专制和独裁往往就是利用崇拜筑起吃人的祭台,以领袖的脑袋代替所有人的脑袋。没有脑袋的人就是完全崇拜的人!崇拜而没有了自信,便是理性的沦陷,会演化为迷信。为什么近几十年间,崇拜真理变成了崇拜教条,崇拜科学变成了崇拜技术甚或机器,而崇拜权威则演化为迷信!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我敬吾师,但更重真理!这种思考精神是对崇拜误区的最好启示。
④崇拜不等于不怀疑或不容怀疑。不容怀疑的绝对信仰只能是已经僵化的教条,那叫“洗脑”。没有信仰的社会是涣散腐败的,但绝对信仰的社会必然是恐怖残酷的。绝对真理、顶礼膜拜、不容怀疑是对人类精神的戕害,是崇拜的死结。怀疑精神是人类发展的顽强基因,使信仰更具光芒!不容怀疑的崇拜是野蛮的枷锁,是中世纪宗教极端化统治留下的历史斑点。因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成为现代文明强调的核心观念。
⑤崇拜本属于宗教精的内容,图腾就是早期崇拜的意识产物。艺术无论如何是需要一些宗教精神的。托尔斯泰说:“信仰是生命的力量。人没有信仰,就不能生活。宗教思想在最初的人类思想中已经酝酿成熟了。信仰所给予人生之谜的答复合有人类最深刻的智慧。”我认为,真正的艺术都是人类对大自然真善美崇拜的反映。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艺术遗迹都是宗教崇拜的产物。但必须强调:宗教精神的核心是仁爱,暴力崇拜绝不属于宗教范畴!
⑥近几十年来,国人的现代崇拜历经三次嬗变,从领袖崇拜到权威崇拜再到明星崇拜,有许多人认为这是人们素质的下降,相反,我倒认为是素质的提高。领袖崇拜多半是盲目迷信的,基本上是政治宣传误导的,其本质是权力崇拜。史前文明的图腾崇拜、宗教时代的神灵崇拜,以及人文时代的英雄崇拜,都包涵有理想的探索,而权力崇拜则是去理想的现实堕落!权威崇拜是科学发展与普及的搁浅,真理从来就没有永恒的或固定的贴标签载体。而明星崇拜则是现实的具体的,是对生命现象真实美好的向往。平凡的理性崇拜绝对是进步的表现。下列对爱与崇拜的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崇拜可能趋向狂热,爱肯定是一种真诚的情感。 |
B.崇拜能产生爱,爱里也肯定会有崇拜的成分。 |
C.崇拜和爱经常交织在一起,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分清。 |
D.爱能将崇拜消解,是因为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
下列对崇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山仰止”和“趋之若鹜”既含蓄又深刻地点出了崇拜的两个层次,前者可提升精神,后者则陷入庸俗。 |
B.崇拜真理变成崇拜教条,崇拜科学变成崇拜技术,是因为人们不知道“我敬吾师,但更重真理”这句话。 |
C.怀疑精神是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基因,如果一种崇拜不容怀疑,那么它就是“洗脑”,就是野蛮的枷锁。 |
D.崇拜如果被意识形态利用,就会变成盲目的潮流,如果没有了自信,就会演化为迷信。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专制和独裁往往就是以领袖的脑袋代替所有人的脑袋,把人都变成没有自信的完全崇拜的人。 |
B.艺术无论如何都需要宗教,真正的艺术都表达了人类对大自然真善美的崇拜。 |
C.信仰是生命的力量,人没有信仰就不能生活,社会一旦没了信仰,就会涣散腐败。 |
D.相比起领袖崇拜,明星崇拜是现实的具体的,是素质提高的表现,是进步的表现。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和谐——“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
黄朴民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可歌可泣的黄金岁月,是古代政治走向清明、积极进取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不朽象征。在“贞观之治”的诸多优良传统中,“和谐”显然是最为核心的内涵,它体现了“贞观之治”的本质属性,象征着“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
“兼容并蓄,宽容海涵”。唐太宗李世民以博大的襟怀与气魄,在治国经武时做到虚怀若谷,宽容包纳。这表现为:在制定方针,实施政策时,能够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将决策建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之上;在君主个人道德修养方面,能够容忍魏征等臣下的犯颜直谏,闻过则喜,在胜利面前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在人才任用上,能够不别亲疏,唯才是举,甚至包容魏征、王珪、薛万彻等原先身为敌对营垒的贤能之士,让其拥有广阔的政治舞台发挥文韬武略;在民族关系处理上,能够摈弃狭隘的“夷夏之辨”畛域,打破“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的怪圈,奉行“胡汉一家”、“爱之如一”的民族理念,甚至赦免宿敌颉利可汗的性命,从而最大程度上化解了长期以来因民族征伐而积聚的民族仇恨,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和而不同,因事设宜”。这一点,在“贞观之治”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如在用人上,既能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像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一位善谋,一位能断,唐太宗使两人默契配合,优势互补,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房谋杜断”佳话。又如在边疆治理上,提倡“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不改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原有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和生活习俗,这样大大缓和了民族矛盾,确保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宁,造就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
“文武并用,恩威互补”。考察“贞观之治”,我们能够发现,唐太宗君臣在治国思维的选择和管理艺术的运用上,很好体现了文武并用,刚柔相济的显著特点。如一方面,提倡法制,执法不避权贵;另一方面,注重教化,以温和的德治方式争取民心,“令上下同意”。一方面,勇于求谏,善于纳谏;另一方面,又敢于决断,雷厉风行。做到了“仁”与“礼”的有机统一,“德”与“刑”的相辅相成,张弛有章法,宽严有节度。又如在文化上,既推崇和确立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儒学之盛,古者未之有也”,彻底改变了“隋季以来,丧乱滋甚,周孔之教,阙而不修”的儒学式微局面;但同时又承认和鼓励佛教的传播和道教的发展,让儒、佛、道三家互为促进,互为弥补。再如,在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上,一方面用怀柔羁縻的方式进行安抚,保证边疆地区的和平安宁;另一方面又补充以必要的军事威慑甚至打击手段,以战止战,同样做到了文武之道,张弛互补。
“高者抑之,低者举之”。这是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在这方面,“贞观之治”为后世封建社会树立了一个杰出的典范。首先是唐太宗践行“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从”的为君之道,带头提倡节俭,释放宫女,让利于民,“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奖励农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类悲剧的上演。其次是对皇亲国戚多有约束,防止他们为非作歹,平添社会的对立。同时,根据“明主治吏不治民”的原则,慎重选择地方官吏,整肃贪黩腐败,确保朝廷的安民方针与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其三是健全完善科举取士制度,让有才能的寒素之士能够进入官吏队伍,扩大统治基础,调整社会阶层的利益,达成相对的动态平衡。
《资治通鉴》“贞观四年”记载:“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李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中间虽不乏封建史家的某些粉饰之辞,但所概括的“贞观之治”的显著成就,还是基本可以信从的,堪称一代治世的形象写照。而在这煌煌治绩的背后,所蕴涵的正是追求和谐、实现和谐、维系和谐的治国理念与实践之时代精神,它作为“贞观之治”的核心内核,其价值、其意义乃是超越时空的,留给后人以永远的追慕与启迪!
(节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5月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和而不同,因事设宜”体现在“贞观之治”用人方面,既能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
B.不别亲疏,唯才是举,甚至包容魏征、王珪、薛万彻等原先身为敌对营垒的贤能之士,体现了唐太宗文武并用,恩威互补的显著特点。
C.健全完善科举取士制度,让有才能的寒素之士能够进入官吏队伍,扩大统治基础,调整社会阶层的利益,所以达成了社会的动态平衡。
D.唐太宗带头提倡节俭,让利于民,休养生息,奖励农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类悲剧的上演。
E.在“贞观之治”时期,儒、佛、道三家互为促进,互为弥补,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唐太宗“兼容并蓄,宽容海涵”的一项是()
A.在制定方针,实施政策时,集思广益,择善而从。
B.能够容忍臣下犯颜直谏,闻过则喜。
C.奉行“胡汉一家”、“爱之如一”的民族理念,甚至赦免宿敌颉利可汗的性命。
D.提倡“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不改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原有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和生活习俗。
3.“和而不同”与“和谐”矛盾吗?为什么?
答:
4.纵观全文内容,“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再倡中国传统评点方法
中国传统评点方法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兴趣和方法。中国文学具有鲜明的重写意的特点。按照将艺术分为表现和再现两大类型的分类方法,中国文学主要倾向于表现,表现作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为了这种表达,常常将现实表象的常态拆碎,按照表达的需要重组。因而主张形神兼备以神为要,主张虚实结合而尤尚空灵,以精练求深广,于一瞬求永恒,努力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乃至“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这样的文学作品,作家是“积数十年之力,仅得其好者以示人。而我乃欲一览而尽,可乎?”当然不可。“涵泳工夫兴味长”,需要“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获取“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评点当细读细研作品,自然就比较易于达到“深观其意”的要求。
中国文学重写意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创作上,同时还体现在古代的文学批评甚至文学理论上。理论上的“气”“风骨”“韵味”“神”之类概念,颇为多义,不便于诠释,因而需要意会;批评时所谓“隽永”“清丽”“雄浑”“沉郁”之类的判语,微妙而近玄虚,也需要意会。意会之后的表达,常采取拟象取譬之法,从具象到具象,所以,理解时还是不能不靠意会。因此,中国古代文论中到处可以看见意会而来的观点,文学批评中更是到处碰到批评家感受式的文字,理论和批评大体是由鉴赏始,以鉴赏终,鉴赏贯穿全过程。传统评点方法于作品中逐字逐句逐段逐回鉴赏,鉴赏中提出法则,鉴赏中阐释意义,鉴赏中表达感情,甚至还可以在鉴赏中来点意识流,上挂下联,心骛八极,神游四方,尤其体现了中国文学重写意的审美的兴趣和方法。
不可思议的是,传统评点方法竟然在现代文学里突然消失!原因复杂多样,在此我斗胆猜度,本世纪初西风东渐,正值国人因新奇而趋骛于西方式抽象思维方法的时候,传统评点方法在中国神秘失踪,或许正是民族虚无主义的结果呢!时至今日,中华学子日趋成熟,大体看到了民族虚无主义的可笑。事实上,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归纳演绎固然长人见识,接近于科学;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建立在具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直觉体会,以意逆志,追求顿悟,却也十分启人心智,接近于文学本体。西方式的文学批评惯于从作品中提出问题,然后抛开作品,抽象出世界的大小道理,做自己的千古文章,文章可能深刻完整,但不一定与原来的作品紧密相关;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紧扣文本,从作品中来,到作品中去,为作品作阐释,作褒贬,作升华,批评未必完整深刻,但肯定与作品紧密相联。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可以吸引文学以外的学者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对作品的各种内涵进行批评,可能丰富深致,但也可能抓住一点而不及文学;中国传统评点方法则非文学中人不可,因为它十分具体,局外之人在作品的通幽曲径前必然手足失措。这么说丝毫没有扬此抑彼的意思。人类认识和解释世界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确系西学的影响固然很好,西式批评方法完全可以请进中国,而中国的传统评点方法也可以沿用并使之完善,二者完全可以各行其是。
1.选出不属于中国文学具有的鲜明的“重写意”的特点的一项是()
A.在创作上,中国文学主要倾向于表现,表现就是重在写意。
B.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到处可以看见意会而来的观点。
C.在文学批评中,更是到处碰上批评家感受式的文字。
D.在认知过程中,旨在表达各种现实表象的常态排列。
2.作者推测“传统评点方法在现代文学里突然消失”的原因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是因为国人对西方式的抽象思想方法感到新奇而追求它。
B.一定是一时兴起的可笑的民族虚无主义导致的结果。
C.是因为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
D.是因为传统评点方法仍处在中国历史上神话传说的时期。
3.请分点概括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的优劣不同
答:
4.本文作者对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进行优劣比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西方经济学中,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单纯而彻底,这是因为它的论证不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因素。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的理论认为,效率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由竞争,受其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支配。它假定人是利己的,在竞争中要追求直接的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古典自由主义者称这为个人经济理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就说,财富来源于人们竞争性的劳动。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是国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扩张,所以根本不需要国家或者法律来操心人们的经济事务。只要不约束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利益追求,那么市场自然就会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每个人肯定会把自己寻求财富和利益的行为发挥到极致,使之尽可能符合经济理性的要求。
不过,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有很大的缺陷。因为它只关心效率的生产性和积累性方面,它只考虑到个人的求利行为动机及其经济理性化程度,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人们行为的动机因素(如追求社会荣誉)或环境因素(如社会政策)。此外,在许多情况下,个人行为的经济理性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件。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恶果。这种经济无序状态来自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非理性。所谓个人的经济理性是以自我目的为核心来推理、论证的。这种个人的经济理性就个人的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可见,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没有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的因素,无法提供一种完备而有效的经济效率论证体系。还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自由主义不但假定人是自私的,而且也假定自然世界的物质资源是无限可用的。对资源有限性事实的忽略,导致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付出了过于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也是造成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6年第1期)
1.下列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一项是()
A.人具有利己的本性,在竞争中追求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B.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生存与发展,所以人们才不遗余力地追求财富。
C.个人经济理性以自我目的为核心,这从个人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
D.个人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中能使市场的资源配置自然地达到最佳,每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会最大限度的符合经济理性的要求。
2.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典自由主义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不主张国家或法律干预个人事务。
B.亚当·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人们通过竞争性的劳动追求自我利益,并使市场资源配置调整到最佳。
C.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说明,个人经济行为的非理性会导致市场萧条的恶果。
D.古典自由主义论证效率时所不考虑的生产以外的因素,包括个人追求私利和社会荣誉的行为动机及其理性化的程度等方面。
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B.古典自由主义的效率理论建立在人是自私的、物质资源是无限可用的假定基础上,所以它直接导致了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
C.个人行为的经济理性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所以个人对财富的追求也不能使社会财富增加。
D.尽管古典自由主义的效率论证体系有欠缺,但所主经的个人经济理性对提高效率还是有作用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诗与直觉
朱光潜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本文有删改)
1. |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
2. |
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
3. |
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
4. |
"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
(2009年华师附中测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教养指数和文明的疾病
朱大可
①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据媒体报道,最近一项在1500名欧洲酒店经理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日本人当选世界最佳游客,中国人则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与此同时,外交部也公开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其间列举了19种寻求领事保护的常见问题,提醒本公民出国时要在公共场合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如此等等。
②关于中国人教养的海外指责,正在演变为一种喜剧式的笑声。在阿姆斯特丹最大的钻石专卖店盥洗室里,贴有唯一的中文告示是:“请不要站在马桶上!”这是与其说是对中国游客的讽刺,不如说是对整个民族的劝谕。尽管法国人在上述排名中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但只是因为他们拒绝说英语而已,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教养,依然是全球公民的榜样。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伟大成果。欧洲耗费了三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关于国民教养的塑造。后发民族俄罗斯,耗费一百多年向法国学习礼仪和音乐,日本人则先后向中国和欧洲学习技术、制度和教养,于是,这两个民族最终都“脱胎换骨”,摇身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却逐渐丧失文明优势,成为教养指数低下的负面样板。问题的要害在于,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粗鄙当豪情,把无知当朴素,把暴力当革命,把失礼当率真,把低俗当可爱,把仇恨当爱国,又把无耻当成了反叛?
④作为种族文明的个人表达,教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教养要求我们展开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在捍卫主体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做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做一个有钱的中国人远为重要。教养应当与独立、自由、民主、正义、诚信和个人尊严一起,成为国民的核心价值。
⑤毫无疑问,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文化专利,更与所谓“资产阶级思想”无关,而是人类文明的普世标准。教养和国家发达程度呈正比关系。它是文明的旗帜,并据此展示民族的精神高度。只有教养指数高涨的民族,才具备区域和全球领导力,并承担维系国际秩序的使命。而对于无教养的国度,任何华丽的“盛世叙事”,都只能是自我陶醉的幻梦而已。
⑥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不是政治规训和德育美育课程的结果。早在80年代,就已出现了“五讲四美”的口号,此后,以政治正确方式展开“精神文明”教育,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结果却收效甚微,相反,由于互联网的无名氏效应,粗鄙化正在变本加厉。近年以来,第三代儒家崇尚恢复礼教,民俗学家号召保卫民俗,企图用磕头之类的礼仪来改造国民,提升国民的文明礼貌程度,却还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之举。政治灌输方式,易于引发民众的逆反心理,而恢复磕头礼节,则只能滋养新的奴性。此外,举止谈吐固然是灵魂的显现,但终究是教养的表皮,犹如那些华丽的衣物,可以脱卸和伪饰。只有教养本身才能直达灵魂,从内部解决文明的危机。
⑦在GDP指数保持高位、奢侈品被大肆哄抬的今天,全民教养指数却在继续跌落,并有归零的危险,而我们竟然对此毫无警觉。应当感谢西方人,他们发现并警告了我们的疾病。但没有任何一种现成药方,能够挽救这濒死的教养。西方人费了三百年才养成的事物,我们要耗费更多的年份去重构。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实。
(节选自《杂文选刊》2007年第11期)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当前,我国的GDP指数一直保持高位,可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带动全民教养指数的同步上升。
B.中国人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法国人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说明这两个国家都要花大力气去重构教养。
C.民族教养的低下是文明的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在世界文明的形象,必须努力挽救我们“濒死的教养”
D.为了拯救民族教养,我们也曾采取过切实有效的行动,如开展“五讲四美”教育活动,恢复礼教,保卫民俗等。
E.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文化专利,欧洲的俄罗斯可以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亚洲的日本和中国人也可以成为全球公民的榜样。
F.养成良好的教养,重构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形象,没有现成的药方,也非朝夕之功,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
2.下列对“教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养是个人文明程度和种族文明高度的体现,是人类文明的普世标准。
B.教养要求我们展开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尊重他人包括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
受。
C.只要是教养指数高涨的民族,就能具备区域和全球领导力,承担起维系国际秩序的使命。
D.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能直达人的灵魂,从内部解决文明的危机。
3.文章开头第一句话说“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这里的“自我整容”的含义是什么?
4.第④段说“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教养”的“昂贵”体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