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是一块热带大陆,富饶大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长期的殖民统治、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及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业已十分脆弱的非洲经济处境更艰,与世界经济的差距进一步加大。请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⑴~⑷题。
材料一:非洲中部和南部图
材料二:赞比亚是中南部非洲一个内陆国家,境内大部分属高原地形,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水能丰富,铜矿的开采与加工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
材料三:东起达累斯萨拉姆西至卡皮里姆波希的坦赞铁路是贯通中南非洲与东非的交通大干线,铁路建成通车后,沿线涌现了不少新兴城镇,达累斯萨拉姆港的吞吐量也大增。
(1)图中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等成串珠状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造带),从成因上这些湖泊均属于___________湖 (2分)
(2)从城市金沙萨到恩贾梅纳自然环境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其影响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金沙萨属是_______________气候,与之纬度相近的多多玛则是______________气候;试分析基塔莱气候成因。
(3)东非高原百万角马大迁徙是人生必须见证的世界50个景观之一。每年的5月和10月是它们开始迁徙的季节,马拉河是迁徙必经之地,往往要为之付出生命代价,被誉为是角马的“天国之渡”。请分别说出5、10月角马迁徙方向和迁徙涉河时可能遇到的威胁。
内地某大型铁矿区附近有焦煤、石灰石、粘土矿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还有河流和铁路干线,周围盛产小麦、棉花。根据上述情况,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将建焦化厂、钢铁厂、发电厂和水泥厂,请把四个工厂填入右图空白处。
(2)该地主导工业部门是________工业。
(3)下列四厂中,与该主要工业联系密切的是()
A.重型机械厂 | B.精密仪表厂 | C.造船厂 | D.纯碱厂 |
(4)从当地农业需要和综合利用资源方面考虑,该地还将建氮肥厂,其原料供应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
(5)为了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该地还可建立轻工业有________、________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从1973年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已累计少生人口3亿以上,但按照中国目前的人口基数和人口出生率,预计到2010年人口将达到14亿,到2050年将达16亿,这时才有可能实现零增长。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以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的人口增长趋势,无疑对我国的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压力。
材料二新中国人口增长图(如图)
材料三根据我国2005年人口构成表,相关专家认为中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期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
(1)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①;②。
(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 B.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低 |
C.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 D.城市化速度快 |
(3)我国各种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原因是。
(4)你认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处理。
(5)为缓和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列人口增长模式图中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新网2008年3月18日电: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说,过去四年,世界各地许多冰川融化或变薄的速度上升了一倍多。而欧洲的冰川融化量是最大的,其中包括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这些冰川的融化为全球变暖提供了一个最明显的证据。
材料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关系图
材料三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人口统计表(单位:亿人)
国家 |
美国 |
巴西 |
俄罗斯 |
日本 |
中国 |
印度 |
印度尼西亚 |
巴基斯坦 |
孟加拉国 |
墨西哥 |
人口 |
2.83 |
1.69 |
1.45 |
1.27 |
13.0 |
10.0 |
2.03 |
1.3 |
1.24 |
1.06 |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下列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2)由材料二分析城市化水平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
(3)图中所示国家中CO2总排放量居第二位的是,请你谈谈该国为控制CO2排放量应采取哪些措施?(至少答出2点,4分)
(4)据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测量发现,按近20年二氧化碳排放平均速度,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应增加29.95%。但实际只增加了0.03%,原因是。据上述材料可知减缓全球变暖趋势的措施是。
读图Ⅰ“某海域等温线分布图”、图Ⅱ“太平洋洋流分布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根据图Ⅰ中等温线分布特点可知,该海区在半球,甲处洋流按性质分属于流;甲洋流应在图Ⅱ中的处(填字母或数码代号)。
(2)图Ⅱ中①、②、③、④处分布有世界著名渔场的是,其形成原因是。
(3)同纬度的B、D两海域,水温较高的是,主要原因是。
日本东北部(约38.8°~39.1°N,141.5°~142°E)沿海区域在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大地震(震级9.0级,震中38.1°N、142.6°E,震源深约20千米)引发巨大海啸,使甲地遭受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1)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日本多地震的原因
(2)根据图文资料,分析甲地此次地震及海啸灾害严重的自然原因。
(3)说出沿海地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防范海啸。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