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春发现高速公路常有如图1所示的限速警告标志,他问爸爸:为什么在相同的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却会有不同的最高时速限制呢?爸爸告诉他:大车质量大,惯性大,如果速度太快的话,遇紧急情况时不能及时停下来,极易造成交通事故.小春想:这就是说在相同情况下大车要停下来所用的距离比小车要长?为此,他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装置及以下探究方案:
①让一辆小车从光滑斜面上某位置由静止滑下,测出它在水平面运动的距离s1;
②给小车车厢里添加适当的钩码,并使小车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测出它在水平面运动的距离s2;
③再继续增加钩码数量,重复步骤②;
④比较各次水平运动距离s的大小,归纳出结论.
对于上述探究方案,请你作答:
(1)给小车添加钩码的目的是:
(2)让小车从同一高度下滑的目的是:
(3)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过程中机械能转化成了 能.
(4)假设各次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均相同,则s2_____________ s1(选填:“>”、“=”或“<”),原因是: .
(5)小春的探究方案合理吗? .为什么? .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88℃时,每隔l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3min后停止读数,数据记录如下表:
|
|||
|
|||
|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温度/℃ |
88 |
90 |
94 |
96 |
98 |
98 |
98 |
98 |
(1)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请将漏填的数据填在表格内: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乙的小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3)从图像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_____(升高/不变/降低),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其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小宇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将一细光束斜射到空气中,用于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为了更清晰地观察水中的光路。可以采用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见反射光线。
(2)实验的折射光路如图中所示,可以判定折射角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增大入射角观察到折射角在_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若不断增大光在水中的入射角,会观察到的现象是:入射角到一定值时,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m/s。
(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
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写出一个影响因素)。
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时,首先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
(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小明将光源移至40cm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选填“实”或“虚”)像;如果小明将光源移至8cm刻度时,他通过凸透镜看到光源的(选填“倒立”或“正立”)、放大的虚像。
(3)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
| 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
| B.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
| 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
|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
(4)光源“F”放在15cm处,其大小如图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 ()
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尺,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21世纪教育网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