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从“合作的两极”走向“对立的两极”;到了80年代之后又从“对立的两极”逐渐走向“合作的两极”,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国国家利益之争从激烈走向“消失” |
| B.两国尖锐的意识形态对立逐渐走向松弛 |
| C.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
| D.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
观察下列《1750-1914年欧洲人口增长表(单位:千万)》表格,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影响 | B.医学的巨大进步 |
| C.农业水平的提高 | D.外来移民的涌入 |
1524年,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新航路的开辟使西班牙()
| A.西班牙人成为殖民大帝国,掠夺巨额财富 |
| B.西班牙人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
| C.西班牙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
| D.西班牙打败荷兰,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
2008年5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光明日报社在北京联合召开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座谈会,、座谈会指出:30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带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 A.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
| B.党和国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 |
| C.使人们彻底认识到“文革”的根本错误 |
| D.使人们回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
国民党自成立起对太平天国运动一直采取隐恶扬善、完全肯定的态度,但是到从30年代开始其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发生重大变化,由“革命有理”转变到“镇压有理”,完全否定太平天国革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的转变反映了二者有着共同的阶级立场 |
| B.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的转变反映了其对它性质认识逐步深入 |
| C.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的转变主要源于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兴起 |
| D.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的转变否定态度是出于抗日战争的需要 |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守乎卫祖宗之法是常常同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不合理的东西被合理的东西掩盖着,于是能成为清议,成为公论。顽固的人们借助神圣的东西而居优势,迫使改革者们回到老路上去……过去我们总是强调二者的同一性。但从两者的冲突、争论之尖锐程度来看,光说这一点是不全面的。”陈旭麓先生所说的“两者的冲突”应该是指中国近代史上()
| A.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 B.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
| C.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 D.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论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