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中说:“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梁启超的观点表明
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 B.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
C.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 | D.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
1972年美苏双方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声明,《反弹道导弹条约》妨碍了美国发展保护自己的人民免遭今后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导弹袭击的防御。但其实质是为加紧研究导弹防御系统寻找借口。美国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表明()
A.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
B.独立自主是各国外交政策的共同特点 |
C.主权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 |
D.意识形态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标志着人类发展观出现重大转折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是()
A.实行可持续发展 | B.实行对外开放 |
C.发展知识经济 | D.推进经济区域化 |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掀起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高潮。以下关于此时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开始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 |
B.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
C.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进入到成与败的关键时期 |
D.韩国、新加坡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
当前局部性的战争比起“冷战”时期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霸权主义横行和国际政治力量失衡 |
B.地区性冲突由来已久 |
C.民族、宗教问题错综复杂 |
D.西方大国的暗中指使 |
在美苏争霸中,双方互有攻守,决定其攻守策略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 | B.当政者的决策 |
C.国内人民的政治要求 | D.发达国家的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