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这表明他
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 B.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
C.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 | D.肯定了应对战争局势的新措施 |
曾任陕西督军团长、后任直系军阀师长的胡景翼在1919年6月的一篇日记中写道:“此举或顺天意也,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曹等数人,人怨极矣,天岂有不愿者乎?”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这段日记有助于判断北洋军阀对五四运动的真实态度 |
B.这段日记表明当时的胡景翼是具有爱国心与正义感的 |
C.这段日记表明胡景翼很大程度上受到中体西用的影响 |
D.这段日记表明胡景翼代表的直系军阀与北洋军阀决裂 |
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对该学者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①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不可避免性②清廷改革失败加速革命爆发
③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④革命后各种利益集团最终握手言和,结局圆满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862年,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北华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A.认识到太平天国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
B.看到了太平天国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
C.未看到太平天国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
《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
A.《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
B.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 |
C.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 |
D.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
郭卫东在《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一书中写到:“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西方只有经济上的往来 |
B.中英经济利益上的摩擦是导致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 |
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先进的代议制民主政治向腐朽的封建专制的挑战 |
D.“鸦片战争”与“鸦片”根本没有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