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这表明他
| 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 B.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
| C.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 | D.肯定了应对战争局势的新措施 |
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
宋代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刑司、安抚司等,明代行省同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这说明朝廷对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
| A.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 B.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
| C.专业分割,各为其主 | D.分割相权,强化专制 |
《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在“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栏目中认为中国史是从秦汉开始到晚清政权覆亡,王朝更迭不已,然而其轨迹几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你认为其根源在于
| A.专制体制和封建割据 | B.小农经济和皇权专制 |
| C.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 | D.大河流域和封闭环境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
|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
|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
|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