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第10天起,浓浓雾霾遮蔽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跟随大雾笼罩的范围,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严重污染。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美丽中国,任重道远。
材料二 治理雾霾,公众期待政府更有作为。华北地区频发的“雾霾”引发政府高度重视,以《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为代表的政策密集出台,显示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战略高度提升。治理以“雾霾”为重点的大气污染,不仅关系到环境与民生,更关系到政府的行政能力。通过自上而下的压力及其自下而上的舆论压力,环保对地方政府不作为的“一票否决”制度有望在全国得到推广和落实。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避免今后出现“十面‘霾’伏”的状况。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应如何治理大气环境污染。
(3)从公民的角度谈谈在治理雾霾方面应有的作为。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改善民生增加居民收入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作为重要议题,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请结合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九五”以来,五年规划的年均经济增长目标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目标
注: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扭转,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日趋明显。
材料二 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出今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
材料三 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提高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要在稳增长的同时,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从主要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更多发挥综合竞争优势转换,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从城乡区域不平衡向均衡协调迈进。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的正确性。(12 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就应该怎样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出合理化建议。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有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四川在推进“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中面临各种矛盾和挑战:地方法规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督;一些地方屡屡发生因政府工作人员执法不守法、乱执法而引发不稳定事件,社会反映十分强烈;人民群众打官司难、执行难,难以得到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有的公民不善于用法律手段处理社会矛盾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甚至突破了法治底线,错误地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为此,省委要求各级党委把建设“法治四川”作为重要任务,为实现“两个跨越”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1)联系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厉行法治,推进四川实现“两个跨越”。
材料二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随着改革发展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省委深刻认识到,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近年来我省个别干部群众法治意识淡薄、影响了四川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法治建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党和人民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依法办事要重法律权成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在全面深化四川改革的反复探索中走出一条依法治省的新路子。
(2)联系材料二,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说明四川探索依法治省新路子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注:按国际标准,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标志是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或5%以上。
(l)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材料二 S省为推动文化产业真正成为该省的支柱性产业,创新探索形成了“深度开发”模式,突出市场需求,加快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打破资本瓶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橇动作用,同时吸引外资、社会资金参股拉动;瞄准世界科枝发展前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打造国际国内文化品牌,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打造文化产业航母,把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与制造业、旅游业、建筑装饰业、包装业等相关产业联结起来,促进各产业融合发展。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S省打造支柱性文化产业各项举措的意义。
材料三 M市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强市中,充分挖掘名人故里、传统技艺、长寿文化、孝文化、坝坝筵等文化资源;定期举办国际文化节、专家论坛和国际性学术研讨,频繁开展书画、摄影、戏剧、文学创作等群众业余文艺创作;统一打造了集“历史与文化、传承与创新、产品与品牌”于一体的专业性泡菜博物馆和多家生态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3)联系材料三,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说明M市是怎样进行文化强市建设的?
材料一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民风社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家风的传承。
材料二 春节期间,央视“新春走基层”记者到各地海采“家风是什么”,调查结果五花八门,大多数的家风充满了正能量,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少数人家庭观念淡漠,道德缺失,价值观扭曲,拜金享乐极端个人主义悄然滋长。原因:一:“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国家落后的替罪羊,导致中国一度出现砸牌位.烧家谱.漠视家训家风的现象。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大家族逐步解体,家庭以围绕下一代为主,偏离了孝敬老人尊重传统家风的方向,三:大量到城镇务工的乡村青壮年,无法避免的被城镇“陌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不受或少受父母教导规范的生活理念所影响。
材料三 新时代的家风建设,一方面,要依据当今社会倡导的文明建设主旋律,健康向上,积极创新;另一方面,将家庭置于更重要的角色定位,建“小家”,为“大家”.
(1)结合材料一请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家风传承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整个社会家风的形成原因
(3)结合材料三请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就家风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2013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国内外形势比较复杂严峻。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多种矛盾交织。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国民经济呈现出整体良好的态势。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四个数据是:一是第三产业占比提高到46.1%,第一次超过了第二产业。二是中西部地区GDP占比44.4%,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三是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四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是1:3.03,这是近十年的最低比值。
(1)材料一中的四个数据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如何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材料二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13年上半年,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对华发起3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20.9亿美元。其中,反倾销调查案件共27起,反补贴调查7起,保障措施5起。针对中欧贸易摩擦,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瑞士和德国时,强调“一个坚持、两个坚决”的原则:即坚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决维护我国企业的利益。
(2)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在中欧贸易摩擦问题上所持的原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