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各组使用相同的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
(1)小华所在的小组实验操作规范,测量准确,该小组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
物距u/cm |
像距v/cm |
像的性质 |
1 |
12.00 |
24.00 |
倒立,放大,实像 |
2 |
16.00 |
16.00 |
倒立,等大,实像 |
3 |
20.00 |
13.33 |
倒立,缩小,实像 |
4 |
30.00 |
10.91 |
倒立,缩小,实像 |
请你根据上表信息,求出凸透镜的焦距f= cm.
(2)小华所在的小组把蜡烛放在该凸透镜的焦点上,凸透镜固定不动,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在光屏上观察到的现象是
(3)若烛焰,凸透镜,光屏分别放在某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当凸透镜位置不变,烛焰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时,为了在光屏上再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远离/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的距离.
(4)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
甲图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所用的器材,已知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 。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甲图实物连接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小灯泡变暗,连线不能交叉。
(2)改组某同学连接好电路,将滑片移到阻值最大端,并用开关试触,无误后闭合开关,要想测灯泡的额定功率,他的操作是 。
(3)在操作中发现,虽然两表都能够发生变化,但灯泡电压无法降低到 .其原因可能是 。
(4)解决问题后,按正确操作完成了额定功率的测量,此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额定功率是 。
在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关系的两次实验中,小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释放时的场景如图所示,木板固定在水平面上。该实验中小球的动能由 转化而来的,实验时通过比较木块在木板上滑行的 来比较动能大小的。图中错误的操作是 。改正错误后进行实验,发现乙图木块滑出的远些,则可以得出结论 。
如图所示,物体 的长度为 ,电能表的示数为 。
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对于这个问题,小明想起课堂上老师把电压比作水压,把电流比作水流,于是他想:电阻也可以比作是水管对水流的阻力。他还想到水管内部粗糙程度、有无杂物和它的长短粗细都可能导致水管对水流的阻力不同,因此经过分析,他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导体的电阻可能跟导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2:导体的电阻可能跟导体的长度有关;
猜想3:导体的电阻可能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室有如下表格中的7种电阻丝,则:
导线代号 |
|
|
|
|
|
|
|
长度 |
1.0 |
0.5 |
1.5 |
1.0 |
1.2 |
1.5 |
0.5 |
横截面积 |
3.2 |
0.8 |
1.2 |
0.8 |
1.2 |
1.2 |
1.2 |
材料 |
锰铜 |
钨 |
镍铬 |
锰铜 |
钨 |
锰铜 |
镍铬 |
(1)若要探究电阻跟横截面积的关系,可依次把如图中 、 跟电阻丝 、 (选填导线代号)的两端连接,闭合开关记下电流表示数,分析比较这两个金属丝电阻大小。
(2)若依次把 、 跟电阻丝 、 的两端连接;闭合开关记下电流表示数,分析比较这两个金属丝的电阻大小,这时探究的是电阻跟导体的 的关系。
(3)在上面的实验中,电阻的大小并不能直接观察,而是通过电流表的示数反映出来的,电流表的示数越大,说明电阻丝的电阻越 。
在探究运动和力关系的实验中,将同一辆小车从相同的高度处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滑下,如图所示。第一次水平木板上铺有毛巾,第二次是棉布,第三次直接滑在水平木板上,小车在三种不同的水平面运动一段距离后,分别停在木板上的不同位置。
(1)小车在三个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时,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选填“远”或“近”),这表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选填“大”或“小”)。
(2)对上问实验分析后可以推测:如果小车在水平面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保持 运动状态不变;
(3)英国科学家 对上面实验进行科学的推理,并概括出著名的 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