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杀伤靶细胞主要有两种途径:细胞裂解性杀伤(图1)和诱导细胞凋亡(图2)。前者指效应T细胞分泌诸如穿孔素一类的介质损伤靶细胞膜,后者指效应T细胞通过表面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
(1)人体内的效应T细胞来自 的增殖、分化。
(2)图1中的穿孔素又称“成孔蛋白”,由效应T细胞产生并以 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穿孔素能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使K+及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_______(流入/流出)靶细胞,最终导致靶细胞死亡。
(3)图2中的FasL又称死亡因子,Fas又称死亡因子受体,它们都是由细胞合成并定位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Fas和FasL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 功能,控制合成Fas和FasL的基因______ (是/否)共存于一个细胞中。研究发现,某些肿瘤细胞能够调节Fas和FasL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使自己逃脱免疫系统的清除。此时,肿瘤细胞内Fas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是_______。(升高/不变/降低)
(4)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的一个主要障碍。目前,应对排斥的做法主要是使用一些免疫抑制剂。请根据Fas和FasL的相互关系,提供一种解决免疫排斥的思路。 。
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
种群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能量(107kJ·m—2) |
2.50 |
13.30 |
9.80 |
0.28 |
220.00 |
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是和
(2)下图表示某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能量流动途径既包括以生产者为起点的食物链,也包括以有机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水蚯蚓、摇蚊幼虫等底栖动物既是____,也是。
②由该食物网可推出,淡水湖泊群落空间结构在垂直方向存在较大差异,减弱了由于____
_可能造成的竞争。
③近几年该湖泊出现了大面积的水华现象,导致水质恶化,若不加以治理,大量繁殖的藻类死亡后被分解,会引起水体溶氧量继续下降,造成鱼类大量死亡,水质恶化加剧,这种现象被称为反馈调节。
④比较发生水华和未发生水华时期的该湖水理化因素发现,水华期间水体的N、P等无机盐含量、光照、水温等均未发生变化。根据该食物网可以推断引起水华的主要因素为。
回答下列与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有关的问题
(1)为了探究植物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者在遮光状态下,测得了相同的新鲜菠菜叶在不同温度和O2含量条件下的CO2释放量,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为相对值)。
根据信息回答:
①表中温度为10 ℃、氧气含量为%条件下的数据很可能是错误的。
②温度为℃、O2含量为%是贮藏菠菜叶的最佳环境条件组合。
③当O2含量从20.0%升至40.0%时,可不可以推断O2含量限制了呼吸强度的继续升高?
(2)将状况相同的某种绿叶等分成四组,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再用适当的相同的光照射1h,测其重量变化(假设在光下和黑暗条件下,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的量相同),得到如下表的数据。分析并回答问题:
组别 |
1 |
2 |
3 |
4 |
温度/℃ |
27 |
28 |
29 |
30 |
暗处理后重量变化/mg |
-1 |
-2 |
-3 |
-1 |
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变化/mg |
+3 |
+3 |
+3 |
+1 |
①“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变化”可表示为该2h内有机物的________(合成、积累)量;或者表示为后1h中________(净、总)光合量-2h中的________量,或者表示为后1h中_______ (净、总)光合量-前1h中的细胞呼吸量。
②根据以上表格,完成下表中的数据填空。
组别 |
1 |
2 |
3 |
4 |
温度/℃ |
27 |
28 |
29 |
30 |
暗处理后重量变化/mg |
-1 |
-2 |
-3 |
-1 |
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变化/mg |
+3 |
+3 |
+3 |
+1 |
光照1h中的总光合量/mg |
Ⅰ.下图表示某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图像。根据图分析:(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10分)
(1)根据【】可以判断该细胞为动物细胞(【】内填序号)
(2)根据【】所处的位置,可以判断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时期是
(3)该细胞有染色单体条,DNA个。
Ⅱ.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1中处于BC阶段的时期有间期、前期和。
(2)图1中CD发生的原因是,图2中CD发生的原因是。
实验小组想利用下列装置测定某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请回答有关问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10分)
(1)乙装置是对照组,则其和甲装置的区别应为。
(2)测定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
①在甲、乙两装置的烧杯中加入______溶液(NaOH或NaHCO3)。
②将两装置放在适宜的光照下照射1小时,测定红墨水滴的移动距离。
③实验结果:乙装置中红墨水滴向右移动0.4cm,甲装置中红墨水滴向______移动5cm。
(3)测定植物的呼吸强度
①在甲、乙装置的烧杯中加入______溶液(NaOH或NaHCO3)。
②将两装置放在_________环境中1小时,温度与(2)中温度相同。
③实验结果:乙装置中红墨水滴向右移动0.2cm,甲装置中红墨水滴向______移动1.7cm。
(4)综合分析可知,该植物的实际光合强度为每小时红墨水滴向______移动_____cm。
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请据题分析作答:(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10分)
(1)甲兴趣小组想探究的具体问题是: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
现提供若干套(每套均有数个)实验装置如图Ⅰ(a~d)所示:
①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并按照实验的组装要求排序(装置可重复使用)。有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____________;装置中c瓶的作用是:。
②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
(2)乙兴趣小组利用图Ⅱ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
若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置对照实验,请问对照实验装置(假设该装置编号为Ⅲ)如何设计?。
请预测与结论相符合的现象,并填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