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的毛色有灰色、青色、白色、黑色、褐色等,控制毛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其中,灰色由显性基因(B)控制,青色(b1)、白色(b2)、黑色(b3)、褐色(b4)均为B基因的等位基因。
(1)已知b1 、b2、b3、b4之间具有不循环而是依次的完全显隐性关系(即如果b1 对b2显性、b2 对b3显性,则b1 对b3也显性)。但不知具体情况,有人做了以下杂交试验(子代数量足够多,雌雄都有):
甲:纯种青毛兔×纯种白毛兔→F1为青毛兔
乙:纯种黑毛兔×纯种褐毛兔→f1为黑毛兔
丙:F1青毛兔×f1黑毛兔→
请推测杂交组合丙的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结合甲、乙的子代情况,对b1 、b2、b3、b4之间的显隐性关系做出相应的推断:
①若表现型及比例是 ,则b1 、b2、b3对b4显性,b1 、b2对b3显性,b1 对b2显性(可表示为b1 >b2>b3 >b4 ,以下回答问题时,用此形式表示)
②若青毛:黑毛:白毛大致等于2:1:1,则b1 、b2、b3、b4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 。
③若黑毛:青毛:白毛大致等于2:1:1,则b1 、b2、b3、b4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 。
(2)假设b1 >b2>b3 >b4。若一只灰毛雄兔与群体中多只不同毛色的纯种雌兔交配,子代中灰毛兔占50%,青毛兔、白毛兔、黑毛兔和褐毛兔各占12.5%,该灰毛雄兔的基因型是 ;若有一只黑毛雄兔,多只其他各色的雌兔,如何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黑毛雄兔的基因型?(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测实验结果即可)
P5CS是植物合成脯氨酸的关键酶,脯氨酸有助于植物抵御干旱。下图是将P5CS基因转入烟草细胞获得耐旱烟草植株过程的示意图。
请回答:
(1)要将P5CS基因成功插入Ti质粒中,Ti质粒的中应含有HindⅢ、SalⅠ限制酶切割位点。③过程需在农杆菌的培养基中添加才能筛选出含P5CS基因的Ti质粒的农杆菌。
(2)检测P5CS基因是否整合到烟草细胞染色体DNA上,采用技术,转基因是否成功可以直接在个体水平上对转基因植物与非转基因植物的性进行比较。
(3)将转入P5CS基因的烟草细胞培育成完整的植株需要用技术,愈伤组织通过发育成完整植株,此过程除营养物质外还必须向培养基中添加。
近年研究发现,某些哺乳动物中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RFRP)是神经元产生的一种由12个氨基酸合成的神经肽,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如图。请据图回答:
(1)RFRP作用的靶细胞是 ,说明该靶细胞膜上有识别RFRP的。
(2)器官A是 ,其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是。
(3)羊是短日照繁殖的哺乳动物,处在人工模拟长日照的羊(非繁殖期),其体内RFRP释放量,最终保持(较高/较低)的雌激素水平。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调节。
人类对遗传物质作用机理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58年,Crick提出如下观点:核糖体RNA是“信使”——不同核糖体RNA编码不同的蛋白质,简称“一个核糖体一种蛋白质”。1961年,Jacob和Brenner对这个观点进行探究,实验过程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Brenner实验的目的是。
(2)步骤①中含15N的重核糖体被标记的物质是,若步骤④核糖体上出现放射性,说明该核糖体正在。
(3)已知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的蛋白质合成立即停止,转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若核糖体RNA是“信使”,则实验结果是:轻核糖体有放射性,重核糖体无放射性。若核糖体RNA不是“信使”,则实验结果是。最终实验结果证明核糖体RNA不是“信使”。
(4)除核糖体RNA外,细胞中RNA种类还有。 合成RNA的过程需要的条件有(至少写3个)。
某雌雄异株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该植物的花色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B和b、T和t)控制如图甲;叶形宽叶(D)对窄叶(d)为显性,基因D、d位于X、Y染色体Ⅰ区段如图乙。
请据图回答:
(1)图甲①过程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是。
(2)取黄花窄叶雌株与绿花宽叶雄株杂交,F1雌株均为黄花宽叶,雄株均为黄花窄叶,则亲本基因型为和。
(3)该植物白花宽叶雄株的基因型共有种,现取基因型为BBTTXdYD的白花宽叶雄株与绿花窄叶雌株杂交,F1中雌雄植株相互杂交,F2中花色表现型及其比例为,在白花窄叶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研究人员用低温处理不同品种的水稻秧苗,实验中水稻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分别用两种水稻秧苗叶片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与品种1相比,品种2分离形成的色素带,位于滤纸条的(上端/下端)两条较宽。 从叶绿素含量曲线的走势分析,品种较不耐寒。
(2)低温除了能影响叶绿素含量外,还能,从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3)低温能使叶片光合产物向其他部位的运输速率下降。为验证该结论,研究小组将正常生长、长势相同的水稻植株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低温处理,乙组常温处理,两组均在处培养以排除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影响,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植株实验前后单位面积叶片的干重变化量。若实验结果是甲组的叶片干重变化量较小,则可证实该结论。你认为这一做法能否达到目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