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当的温度条件下,测定A植物和B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下表,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光照强度(klx) |
光饱和时光照强度(klx) |
光饱和时CO2吸收量(mg/100cm2叶•小时) |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mg/100cm2叶•小时) |
| A植物 |
1 |
3 |
11 |
5.5 |
| B植物 |
3 |
9 |
30 |
15 |
A. 与B植物相比,A植物是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植物
B. 当光照强度超过9klx时,B植物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暗反应跟不上光反应
C. 当光照强度为9klx时,B植物的总光合速率是45mgCO2/100cm2叶•小时
D. 当光照强度为3klx时,A植物与B植物固定的CO2量的差值为4mgCO2/100cm2叶•小时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磷脂分子与ATP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
| B.一个mRNA分子中一般只有一个起始密码子 |
| C.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 |
| D.控制人体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 |
如图甲表示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的模型,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模型能解释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其中a代表麦芽糖酶 |
| B.限制f~g段上升的是酶的数量,故整个实验中应设置“麦芽糖酶的量一定” |
| C.如果温度升高或降低5℃,f点都将下移 |
| D.可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酶是否完成对麦芽糖的催化分解 |
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人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结果发现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 A.甲基绿、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相同 |
| B.细胞核由DNA构成,细胞质由RNA构成 |
| C.真核细胞中,DNA不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RNA不分布在细胞核中 |
| D.该实验的结果反映了DNA和RNA在真核细胞中的分布状态 |
小麦种子萌发时产生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葡萄糖等。小麦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左右(此时产生淀粉酶的速度最快)。取适量小麦种子分别在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后,作如下处理: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加热至50℃左右,摇匀后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是
| 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
| 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
| C.甲、乙都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
| 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
从一动物细胞中得到两类大分子有机物x、y,已知细胞中x的含量大于y,用胃液处理,x被分解而y不变。x含有化学元素N,有的还含有S,y含有化学元素N和P,它们与碘都没有颜色反应,细胞膜上有x而无y。下列有关x、y的叙述,错误的是
| A.x可能是蛋白质 |
| B.y的基本组成单位可能是核苷酸 |
| C.细胞膜上的x可能是载体 |
| D.y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