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下列与之相一致的观点是
A.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 |
B.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
C.“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
D.“物是观念的集合”、“我思故我在” |
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 |
B.意识是人的本能感受 |
C.事物的价值是由主观感觉决定的 |
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
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人不可能两次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
A.前者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后者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
B.前者承认运动的普遍性,后者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
C.前者承认静中有动,后者承认动中有静 |
D.前者离开物质谈运动,后者离开运动谈物质 |
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
以下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物是观念的集合 |
B.气者,理之依也 |
C.理生万物 |
D.刻舟求剑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着的问题展开的。
A.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
B.物质与意识有没有统一性 |
C.世界是否是运动变化的 |
D.世界是否是可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