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萧子显字景阳,幼聪慧,文献王异之,爱过诸子。七岁,封宁都县侯。永元末,以王子例拜给事中。累迁司徒主簿,太尉录事。
子显伟容貌,好学,工属文。尝著《鸿序赋》,尚书令沈约见而称曰:“可谓得明道之高致,盖《幽通》之流也。”又采众家《后汉》,考正同异,为一家之书。又启撰《齐史》,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高祖雅爱子显才,又嘉其容止吐纳,每御筵侍坐,偏顾访焉。尝从容谓子显曰:“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子显对曰:“仲尼赞《易》道,黜《八索》,述职方,除《九丘》,圣制符同,复在兹日。”时以为名对。三年,以本官领国子博士。高祖所制经义,未列学官,子显在职,表置助教一人,生十人。又启撰高祖集,并《普通北伐记》。春年迁国子祭酒,又加侍中,于学递述高祖《五经义》。五年,迁吏部尚书,侍中如故。
子显性凝简,颇负其才气。及掌选,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衣冠窃恨之。然太宗素重其为人,在东宫时,每引与促宴。子显尝起更衣,太宗谓坐客曰:“尝闻异人间出,今日始知是萧尚书。”其见重如此而已。大同三年,出为仁威将军、吴兴太守,致郡未几,卒,时年四十九。诏曰:“仁威将军、吴兴太守子显,神韵峻举,宗中佳器。分竹①未久,奄到丧殒,恻怆于怀。可赠侍中、中书令。今便举哀。”及葬请谥,手诏“恃才傲物,宜谥曰骄”。
子显尝为《自序》,其略云:“余追寻平生,颇好辞藻,虽在名无成,求心已足。前世贾谊、傅毅之徒,并以文章显,所以屡上歌颂,自比古人。天监十六年,始预九日朝宴,稠人广坐,独受旨云:‘今云物甚美,卿得不斐然赋诗?’诗既成,又降帝旨曰:‘可谓才子。’余退谓人曰:‘一顾之恩,非望而至。遂方贾谊何如哉?未易当也。’每有制作,特寡思功,须其自来,不以力构。”
(选自《梁书》,有删改)
【注】①分竹:给予作为权力象征的竹使符,谓封官授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学递述高祖《五经义》递:传递 |
B.每引与促宴引:请,召 |
C.书成,表奏之表:古代大臣上书皇帝的一种文体,此处名词作状语 |
D.遂方贾谊何如哉方:比拟,相比。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王子例拜给事中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B.①尚书令沈约见而称曰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C.①前世贾谊、傅毅之徒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D.①恻怆于怀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
下面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萧子显“负其才气”和“见重”的一组是
A.①子显伟容貌,好学,工属文②可谓得明道之高致 |
B.①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②在东宫时,每引与促宴 |
C.①圣制符同,复在兹日②每御筵侍坐,偏顾访焉 |
D.①所以屡上歌颂,自比古人②每有制作,特寡思功 |
下列有关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子显尽管恃才傲物,死后被太宗赐予谥号“骄”,但是他的才华依然得到了高祖、太宗两任皇帝的赏识。 |
B.高祖认为他编篡《通史》,完成之后定会超过此前的其他史书,萧子显巧妙应对,认为此举成就堪比孔子。 |
C.萧子显聪慧好学,善于写文章,著有《鸿序赋》《幽通》等文,为人称赏,并先后编篡《后汉书》《齐史》两本史书。 |
D.萧子显在《自序》中谈到创作时,认为自己写的作品是兴之所至,并不是苦心孤诣地构思而来,这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雅爱子显才,又嘉其容止吐纳,每御筵侍坐,偏顾访焉。
(2)及掌选,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衣冠窃恨之。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曹操)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日:“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大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于南皮,冀州平。
嘉深通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四》)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智者审于量主量:衡量,选择。 | B.未知用人之机机:关键。 |
C.太祖问疾者交错错:错过。 | D.欲以后事属之属:托付。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嘉“深通算略”的一组是( )
①唯奉孝为能知孤意②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③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④及薨,临其丧,哀甚
⑤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⑥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A.①⑤⑥ | B.②③⑤ | C.③④⑥ | D.①②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嘉起初投奔袁绍,但通过观察,认为袁绍优柔寡断难成大事。后来见太祖,即以其不凡的见以而受到太祖的器重,同时也认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主人。 |
B.郭嘉作为司空军祭酒,为太祖擒吕布、定邺城,屡献奇策。在孙策乘太祖与袁绍决战官渡之机准备偷袭许昌的时候,郭嘉精辟地分析形势,消除了大家的恐慌。 |
C.郭嘉忠于王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太祖派使者前来探望。郭嘉死后,太祖亲白前去吊丧非常伤心,并说荀攸等人与目己相同,只有郭奉孝这样的人太少了。 |
D.郭奉孝谋略过人,太祖非常倚重,以至赤壁失利后,深深地叹息,表现了对郭奉孝的追思之情。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5分)
译文:
(2)急之则相持,援之而后争心生。(5分)
译文: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注]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注]衣冠:指士族,士绅。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因大稔稔:庄稼成熟。 |
B.讽大亮献之讽:嘲讽。 |
C.深乖昔旨乖:违背。 |
D.而多弼不自伐也伐:夸耀。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
① 以惠政闻② 大亮密表曰
③ 必通宵假寐④ 我便通夜安卧
⑤ 而居处卑陋⑥ 哭之甚恸
A.①④⑤ | B.②③④ | C.①③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 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 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
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 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 |
十五人;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后汉书》卷三十一)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盈数月辄致丰积盈:满 | B.不以官属礼之礼:礼待 |
C.除武都郡丞除:免去 | D.奋谢之而已谢:拜谢 |
下列加线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莫不倍用命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B.奋谢之而已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
C.乃执其妻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已见敬重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下面各句全能表现孔奋清廉的一组是
①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②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
③惟奋无资,单车就路。
④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
⑤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
⑥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A.①③⑤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姑臧是一个富裕县,集市贸易兴旺。孔奋担任姑臧长官期间,注重节操,施政以仁义平和为本,深得太守梁统的敬重。 |
B.孔奋年轻时给刘歆讲授《春秋左氏传》,深得刘歆的赏识,刘歆对门人说:“我已经从君鱼那里学得了道理。” |
C.河西太守县令等被召进京时,姑臧的官员百姓以及羌胡共同凑集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想送给孔奋。 |
D.孔奋施政清明果断,是非分明。对品德高尚的人,爱之如亲人;对品行不端的人,则视之如仇人,郡中的人都称他清廉公平。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
(2)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
卢坦字保衡,河南洛阳人。仕为河南尉,时杜黄裳为河南尹,召坦立堂下,曰:“某家子与恶人游,破产,盍察之?”坦曰:“凡居官廉,虽大臣无厚畜,其能积财者,必剥下以致之。如子孙善守,是天富不道之家,不若恣其不道,以归于人。”黄裳惊其言,自是遇加厚。
李复为郑滑节度使,表为判官。监军薛盈珍数干政,坦每据理拒之。有善笛者,大将等悦之,诣复请为重职,复问坦,坦笑曰:“大将久在军,积劳累迁,乃及尊职。奈何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诸将闻而惭,遽出就坦谢。复卒,乃以复丧归东都,为寿安令。河南赋限已穷,县人诉机织未就,坦诣府中请申十日,不听。坦谕县人弟①输,勿顾限,违之不过罚令俸尔。由是知名。
累迁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赤县尉为台所审,京兆尹密救,帝遣中人就释之。坦白中丞请中覆,中人走以闻,帝曰:“吾固宜先命有司。”遂下诏,乃释。数月迁中丞。初,诸道长吏罢还者,取本道钱为进奉,帝因赦令一切禁止,而山南节度使柳晟、浙西观察使阎济美格诏输献,坦劾奏,晟、济美白衣待罪。帝谕坦曰:“二人所献皆家财,朕已许原,不可失信。”坦曰:“所以布大信者,赦令也。今二臣违诏,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帝曰:“朕既受之,奈何?”坦曰:“出归有司,以明陛下之德。”帝纳之。
《后汉书·卢坦传》
注:①弟:只,只管。下列句子中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盍察之盍:通“盖”,大概 |
B.不若恣其不道恣:放纵 |
C.大将久在军,积劳累迁,乃及尊职乃:才 |
D.坦诣府中请申十日,不听诣:到,到……去 |
以下六句话能直接表现卢坦敢于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①奈何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②吾固宜先命有司。
③出归有司,以明陛下之德。④坦谕县人弟输,勿顾限
⑤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⑥监军薛盈珍数干政,坦每据理拒之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①⑤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军薛盈珍干预政事,卢坦据理拒绝。大将向李复请求让一位擅长吹笛子的人担任重要官职,并问卢坦怎么办,卢坦说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大将听到他的话后很惭愧。 |
B.赤县县尉被官署审查,皇帝派宦官去释放县尉,卢坦提出审察核实手续,皇帝后来下诏令,才释放这个县令。 |
C.皇帝认为官员进献家财就应宽恕他们,不能失信,卢坦劝谏皇帝不能因小信用而忽视大信用。 |
D.卢坦任河南县尉,当时的河南尹杜黄裳让他调查某家因儿子与恶人交往而破产的事,卢坦认为当官应廉洁,积聚大量钱财的官一定是搜刮下民而得到钱财,这样的家破产,钱财归于百姓,倒是好事。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坦谕县人弟输,勿顾限,违之不过罚令俸尔。
译文:
(2)所以布大信者,赦令也。今二臣违诏,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
译文:
尉迟敬德
隋末,有书生居太原,苦于家贫,以教授为业。所居抵官库,因穴而入,其内有钱数万贯,遂欲携挈。有金甲人持戈曰:“汝要钱,可索取尉迟公帖来,此是尉迟敬德钱也。”书生访求不见,至铁冶处,有煅铁尉迟敬德者,方袒露蓬首。锻炼之次,书生伺其歇,乃前拜之。尉迟公问曰:“何故?”曰:“某贫困,足下富贵,欲乞钱五百贯。得否?”尉迟公怒曰:“某打铁人,安有富贵?乃侮我耳!”生曰:“若能哀悯,但赐一帖,他日自知。”尉迟不得已,令书生执笔,曰:“钱付某乙五百贯。”具月日,署名于后。书生拜谢持去。尉迟公与其徒,拊掌大笑,以为妄也。书生既得帖,却至库中,复见金甲人呈之。笑曰:“是也。”令系于梁上高处。遣书生取钱,止于五百贯。后敬德佐神尧,立殊功,请归乡里。敕赐钱,并一库物未曾开者,遂得此钱。阅簿,欠五百贯,将罪主者,忽于梁上得帖子。敬德视之,乃打铁时书帖。累日惊叹,使人密求书生,得之,具陈所见。公厚遣之,仍以库物分惠故旧。
(选自《太平广记·定数》)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富贵尊称“您” | B.以为妄也荒谬 |
C.立殊功特殊的 | D.仍以库物分惠故旧有旧交情的人 |
下面各组句子全都表明尉迟敬德的富贵乃是定数的一项是:
①此是尉迟敬德钱也②方袒露蓬首③某贫困,足下富贵
④令系于梁上高处⑤后敬德佐神尧,立殊功⑥阅簿,欠五百贯
A.②⑤⑥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贵之前,尉迟敬德以打铁为生,生活贫困。 |
B.尉迟敬德心地善良,虽然觉得书生的话很荒谬,但是仍然给他打了借条。 |
C.本文选自《太平广记·定数》,反映了人之富贵是命中注定的思想,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
D.金甲人看到尉迟敬德的借条很高兴,命令书生把它系在房梁上,作为后来清点财物时的证明。 |
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居抵官库,因穴而入,其内有钱数万贯,遂欲携挈。
2.敕赐钱,并一库物未曾开者,遂得此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