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测量人骑自行车的功率,某活动小组在操场的直道上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离出发线5m、10m、20m、30m……70m的地方分别划上8条计时线,每条计时线附近站几个学生,手持秒表,听到发令员的信号后,受测者全力骑车由出发线启动,同时全体学生都开始计时,自行车每到达一条计时线,站在该计时线上的几个学生就停止计时,记下自行车从出发线到该条计时线的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下(每个计时点的时间都取这几个同学计时的平均值):
运动距离s(m) |
0 |
5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运动时间t(s) |
0 |
2.4 |
4.2 |
6.3 |
7.8 |
9.0 |
10.0 |
11.0 |
12.0 |
各段速度(m/s) |
2.08 |
① |
4.76 |
6.67 |
8.33 |
② |
10.0 |
10.0 |
(1)请计算出上述表格中空缺的①、②处的数据:①m/s;②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次实验中,设运动过程中学生和自行车所受阻力与其速度大小成正比,其比例系数为15N·s/m,则在20m~30m路段的平均阻力f1与30m~40m路段的平均阻力f2之比
f1:f2=;若整个过程中该同学骑车的功率P保持不变,则P=W。
如图所示,游标卡尺的读数为__________cm,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__________mm。
(1)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
①下列说法哪一个是错误的。(填选项前的字母)
A.调节光源高度使光束沿遮光筒轴线照在屏中心时,应放上单缝和双缝
B.测量某条干涉亮纹位置时,应使测微目镜分划中心刻线与该亮纹的中心对齐
C.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可用测微目镜测出
条亮纹间的距离
,求出相邻两条亮纹间距
②测量某亮纹位置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右图,其示数为 。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测定一块电池的电动势
。
①先直接用多用电表测定该电池电动势。在操作无误的情况下,多用电表表盘示数如图,其示数为
。
②然后,用电压表、电阻箱R、定值电阻
、开关
、若干导线和该电池组成电路,测定该电池电动势。
(ⅰ)根据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图连接成完整电路。
(ⅱ)闭合开关
,调整电阻箱阻值
,读出电压表相应示数
。该学习小组测出大量数据,分析筛选出下表所示的
、
数据,并计算出相应的
与
的值。请用表中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并作出
图线。
(ⅲ)从图线中可求得 V。
(1)某物理兴趣小组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深入研究平抛运动。质量分别为
和
的
、
小球处于同一高度,
为
球中心初始时在水平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使A球沿水平方向飞出,同时松开
球,
球自由下落。
球落到地面
点处,
球落到地面
点处。测得
=0.04
,
=0.05
,
球距地面的高度是1.225
,
、
点间的距离为1.500
,则
球落到
点的时间是
,
球落地时的动能是
。(忽略空气阻力,
取9.8
)
(2)某学习小组的同学拟探究小灯泡L的伏安特性曲线,可供选用的器材如下:
小灯泡
,规格"4.0
,0.7
";
电流表
,量程3
,内阻约为
;
电流表
,量程0.6
,内阻
;
电压表
,量程3
,内阻
;
标准电阻
,阻值
;
标准电阻
,阻值
;
滑动变阻器
,阻值范围
;
学生电源
,电动势6
,内阻不计;
开关
及导线若干。
①甲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来进行测量,当通过L的电流为0.46
时,电压表的示数如图2所示,此时
的电阻为
。
②乙同学又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电路来进行测量,电压表指针指在最大刻度时,加在
上的电压值是
。
③学习小组认为要想更准确地描绘出
完整的伏安特性曲线,需要重新设计电路。请你在乙同学的基础上利用所供器材,在图4所示的虚线框内补画出实验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所选器材代号。
在测量金属丝电阻率的试验中,可供选用的器材如下:
待测金属丝:
(阻值约
,额定电流约
);
电压表:
(量程
,内阻约
);
电流表:
(量程
,内阻约
);
(量程
,内阻约
);
电源:
(电动势
,内阻不计)
(电动势
,内阻不计)
滑动变阻器:
(最大阻值约
)
螺旋测微器;毫米刻度尺;开关
;导线。
①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示数如图所示,读数为
。
②若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接法,为使测量尽量精确,电流表应选、电源应选(均填器材代号),在虚线框中(间答题卡)完成电路原理图。
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议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
。
①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相邻计数点和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②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③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
,若用
来计算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为重力加速度),则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填"偏大"或"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