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阅读
【百家争鸣】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近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不超过140字的微博、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低。
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考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是共生关系。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不管任何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便是深度阅读。(引自互联网)
【权威调查】
2010年、2011年18—70周岁国民阅读调查摘要
年 度 |
人均纸质书 阅读量 |
人均电子书 阅读量 |
日均纸质书 阅读时间 |
日均数字化 阅读时间 |
2010年 |
4.25本 |
0.73本 |
16.78分钟 |
12.07分钟 |
2011年 |
4.35本 |
1.42本 |
14.85分钟 |
16.64分钟 |
【注】数字化阅读指上网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MP5阅读等。
【媒体信息】
4月20日,“左岸书店”店主发微博宣布:左岸书店将于五一节后关门谢幕。近年来,由于书店入不敷出,席殊书屋、新世界书店相继关门。民营书店从“诗意地栖居”到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书店文化在各地逐渐衰弱。英国诗人多恩说:“一个书店倒闭毕竟跟一个饭馆倒闭不一样,如果没有人买书,也没有人卖书,这个国家的文化就完了。”但愿,在全社会的关心下,我们的实体书店能够兴旺起来。(摘自《现代金报》2012年4月22日)
【它山之石】
在加拿大,人们喜欢全家逛书店,喜欢全家出动去图书馆,喜欢饭后一起围坐在暖烘烘的壁炉前读书。加拿大几乎每座图书馆都有儿童读书区,家长可以把孩子放在那里,自己放心地去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喜爱阅读的不仅只有加拿大人,据调查,以色列人均纸质书年阅读量达到64本,日本为40本,韩国也有11 本。
有资料显示,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等国,对小书店的税率为零,瑞士、意大利的税率也只有2%。法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日本和韩国则由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证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此外,西方不少城市还有各类文化基金,为一些有地标景观性质的书店提供资助,用以保护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什么是碎片化阅读?请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碎片化阅读往往能让人们迅速获得海量信息,但也容易造成人们的思维惰性。 |
B.很多外国政府对实体书店实行免税,并提供资助,以保护城市文化多样性。 |
C.从前两年国民阅读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看,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
D.深度阅读是构筑人们精神家园的有效办法,这需要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关注。 |
阅读上述几则材料,推断民营书店衰弱的若干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它山之石】,结合前几则材料,说说获得的启示。(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
宣纸
于心
①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泾县。关于宣纸的起源,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发明造纸技术的蔡伦离世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孔丹遇见一棵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名贵品种,一直流传至今,就是为了纪念孔丹。
②“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具有洁白稠密、韧而能润、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性,并有独特的渗透性能,利于笔挥墨运,一笔落成,深浅浓淡,墨韵清晰,正是宣纸的这些性质而使中国书画艺术具有了一种独特性。
③宣纸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韧性。将生宣揉成一团之后还可以展平,经过熨烫,依旧可以恢复平展如初的原貌。所以即使是作品皱痕起伏,经过装裱之后,也会平展如新。如书法工艺中的拓片,当薄薄的宣纸贴在凸凹不平的碑文、器皿的表面时,任凭反复敲打,宣纸依然能够保持伸缩自如,裂而不断的完美状态。
④到商店里购买宣纸时,当水滴在宣纸上,落在纸面上的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纸面上没有立即扩散或不再扩散开的就是熟宣,这是检验生宣与熟宣的简单方法。我们把生宣显现的这种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开来的现象称做湿染性特性,生宣具有较强的湿染性,使得书写时困难加大。因此,书法实践作为一种提高人生修养的实践行为,需要漫长的修为才能达到期待的目标。这种湿染性现象,它可以锻炼书写者内在的涵养和自我内聚力,同时,也是检验书写者耐心和品格的途径所在。
⑤生宣除具备湿染性之特性之外,还具备较强的吸墨性能。生宣具有的湿染性由水的特性引发,用淡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现象比较明显,用浓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程度相对减弱。宣纸的吸墨性与其内在的构造以及所用墨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极其细小的“墨颗粒”与宣纸内部纤维“管道结构”完美融合后留下了墨流走了水。
⑥待墨迹晾干后,把晾干字迹后的生宣纸泡在清水里,即使泡上半天,着墨的生宣纸也不会发生跑墨现象,即墨汁不会因为水的浸泡而发生墨汁化开的问题,这种现象就是宣纸具有胶着性能的表现所在。生宣纸具有的胶着性与前面说到的吸墨性有内在关系,这种胶着性还是因为生宣纸具有较强的吸墨性,即使你用干燥的写过字的生宣纸擦湿手,手上通常也不会沾染墨迹。
⑦宣纸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剔除了性质不稳定的木质素、蛋白质等元素,保留下来的几乎全是相对稳定的纤维,这种持久性不招惹虫蛀,它是自古以来可以保存时间最长的纸质载体。
⑧宣纸可谓“水走墨留”、“寿纸千年”,至今人们依旧用宣纸作为书写和书画创作的专用纸。
(选自《市场周刊 》2013年第2期,有删改)文章分写部分先后从宣纸的→湿染性→→胶着性→持久性五个特性做了说明。
第③节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第⑥节加点词语 “通常”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文章的第⑤⑥节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阅读《荒漠中的苇》一文。
荒漠中的苇(王剑冰)
(1)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像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2)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3)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4)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5)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像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6)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的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7)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8)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9)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本文主体是写“苇”,而开篇却用较多笔墨写了“荒漠”,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分)
第(4)段中“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这句话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5)段划线的句子。
作者写苇,显然不仅仅是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分析:这里的引号表示着重论述。 |
B.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分析:分号表示词语之间的并列关系。 |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分析:这里的问号表示反问,意思是这样的人并不少。 |
D.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分析:省略号表示还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 |
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中国人”指广大中国人民。 |
B.“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民族的中流砥柱。 |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现在我们并不缺少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
D.文中“自欺欺人的脂粉”指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
选出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1、2两段,鲁迅先生揭示出了敌方的论据和论点,为作者的批驳树了靶子。 |
B.文章的3至5段,作者用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来驳倒敌论。 |
C.文章的6至8段,作者在批驳敌方的基础上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的正确。 |
D.鲁迅在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是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他们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不会失掉自信力。 |
为人间谋天上事
——从“嫦娥”三号的民用谈起
①作为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嫦娥三号工程凝聚了我国几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是参研参试人员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的结果。在为嫦娥和玉兔叫好的同时,性急的公众想知道的是:她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②事实上,在嫦娥携玉兔奔月之前,我们的生活中就已经有了它们若隐若现的倩影了!
③如今正是冬季,当你由寒冷的户外进入北京地铁9号线郭公庄站时,会感受到阵阵怡人的暖意。而郭公庄站的中央空调系统采用的正是北京卫星制造厂的“神舟北极”高效集成冷冻站产品。由该厂研制的两相流体回路就是嫦娥三号热控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中央空调一样的作用,帮助嫦娥三号度过酷热的月昼和极寒的月夜。正是在航天热控技术的基础上,该厂形成了“神舟北极”高效集成冷冻站产品,与传统冷冻站相比,年均运行效率可提高20%到50%,占地面积至少节省1/3,现场建设周期缩短4/5,且维修运输方便,使用寿命延长,可大幅降低系统运行、维护难度和费用,充分体现建筑节能。目前,“神舟北极”已在二十多个省自治区市得到推广应用,应用范围也早已从轨道交通领域扩展到所有的民用建筑领域。
④已经民用的不仅有嫦娥的空调技术,还有嫦娥的动力技术。
⑤“嫦娥三号”被长征火箭顺利推上太空,其中就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提供的各种类型几十台发动机的贡献。这些高科技含量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经过成果转化后,已深入你我身边。
⑥治理雾霾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煤化工、炼油厂及天然气化工厂排出的废气中含有硫,火电厂、水泥窑炉等排出的烟气含有硝,是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航天六院利用发动机燃烧技术,研制出硫回收、脱硝的成套工艺技术及装备,有效地控制了硫磺、硝等有害物质向大气排放。六院还利用燃烧技术研制出了粉煤加压气化技术,让火力发电中煤炭焚烧后产生的粉煤灰不但不再污染土壤和大气,还能变为氧化铝等重要的工业原材料。
⑦火箭发动机核心装置是涡轮泵,六院利用涡轮泵技术研制出的森警式消防泵,只要一个人背着就可以高效率灭火,小巧、轻便,能及时防止森林小火酿成大灾。
⑧从发动机燃料中提取出来的比久,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矮化植株、抑制枝叶的疯长,让更多的营养用到花、果上,使花生、土豆长得更大。应用到花卉上,也使花朵更加繁盛美丽。
⑨发动机研制中的仿真技术,已被用来开发出智能供水泵站监控技术,能够监控自来水的流质、流量,及时诊断自来水的供应系统,及时发现二次污染、爆管等故障,控制前端,防止自来水污染与浪费,让百姓生活更正常、方便。
⑩利用火箭发动机上的流体控制技术,已研制出气垫悬浮运输系统,在汽车、飞机制造的组装过程中,发挥了重型产品搬运的作用,提高了组装的效率和精度。
⑪以上案例只是嫦娥三号技术用于民间的九牛一毛。青天有月来几时,无限风光在太空。中国,加油!
(选自2014年1月8日《经济日报》,有删改。作者余慧敏)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们的生活中“民用”到“嫦娥”三号的哪些技术。
第③段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④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请简述理由。
目前,“神舟北极”已在二十多个省自治区市得到推广应用,应用范围也早已从轨道交通领域扩展到所有的民用建筑领域。
羊肉泡馍的联想
①在西安的时候,我带一位澳大利亚的朋友去吃羊肉泡馍,进得店,坐下,几个白生生的馍就端上来,说时迟那时快,老外已经捉住一个馍,咬将下去,我赶紧叫道,吃不得呢哥哥,是生的。
②只好停下来。无论在路上如何心急火燎地紧赶慢赶,从高速公路来,坐喷气式飞机来,但进了羊肉泡馍店,你就必须按照古老的时间,慢下来,而且越慢呢,你那碗羊肉泡馍才越吃得到位。先是要去把手洗干净,然后坐下来,品口茶,再细细地把馍掰碎,约莫一刻钟,才由伙计把掰好的碎馍收去,有时十几分钟,再端回,这才是吃的时候。
③如果急着吃,把馍掰得大块大块的,还是吃不稳,也勉强吃吧,后来发现再热的羊肉汤也泡不软,咬到核心,还是夹生。所以一定要慢下来,慢下来,要漫不经心地掰,把馍一点点掰到花生米大小,要东张西望,百无聊赖,可以想点自己的心事。中国的思想就是在这种时候出现的。掰馍的时候,嗑瓜子的时候,如厕的时候,对着梅花发呆的时候,而不是罗丹大师雕塑的那个“思想者”一本正经的架势。莫去想火车开车的时间,也莫去担心停在外面的私家汽车,要像茶叶一样慢慢往茶杯底沉下去,要慢到看见从窗子里投进来的日影如何探着猫须,从凉菜碟爬到了茶杯盖附近。
④这时候你的馍就掰好了,适才一个硬馍,现在蓬松松的成了一大碗,面团像棉花一样一朵朵开放着。身上的汗也凉了,心也静了,富贵或者贫贱也成浮云了,外面等着的什么也忘得一干二净了。于是伙计躬身上来,把你的馍端走,留给你一个牌,谁掰的馍就是谁掰的馍,决不会混为一谈,端下去是你的那碗,端回来还是你的那碗。
⑤都说羊肉泡馍了得,其实味道如何,只有自己心里有数。一个老西安掰的馍与外地人掰的馍是完全不同的,心里挂着迟到要扣工资的白领与无所事事、吃饱了馍要去碑林看刻着黄庭坚手迹的那块石头的老李掰的馍有天壤之别。口感的层次完全不同,都说好吃,但体验的绝不是同一个标准的好。
⑥羊肉泡馍与麦当劳卖的馍不同,麦当劳的馍都是一样的,计算好了的,配方、火候、时间长短。放在纽约的马嘴里与北京的牛嘴里并没有什么不同。掰馍的耐心还在于,有人肚子小,只掰一个就够了,你肚子大,要掰两个。人家的都掰好了,端走又端回来,并且呼哧呼哧,酣畅淋漓起来了,你要视而不见,目中无人,继续掰你的,还要更慢些,让那个埋头猛喝的忽然觉得他的速度有辱斯文。
⑦比快容易,比慢就难了。西安有一家百年老店,什么都不做,就做一块钱一个的馍。太慢了,四代人下来,就做了个馍。我以为是什么了不起的地方,找去,不过是在一条脏乱差的小街上,夹在肉夹馍店和炒货店之间的一条黑乎乎的缝,门口支着炉子,而且过了中午12点就不卖了。西安有一个出租汽车司机,吃这家的馍已经吃了40年,还要吃下去。
⑧终于,我们掰好的馍被伙计端进去了,他们在后面搞什么,你不必操心,那是一个家族的秘方,味道、信用、尊严、什么什么的少许和灵感。少顷,再端回来,已经是热腾腾、黏糊糊,摊着羊肉、红椒什么的一碗。就提起筷子要动手,慢着,先剥个蒜,再兑点醋,然后呢,想怎么整怎么整。但还是要慢些,烫得很,要慢慢品味,味道是沁出来的,不是一嘴咬出来的。
⑨我把从长安传到西安的羊肉泡馍看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慢的仪式”,此类的仪式组成了昔日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基础。在中国,生活的意义就是现在、此时此地,羊肉泡馍的仪式就是体验感受人生的过程。当你掰着馍的时候,你就像一个农民在收获、劳动,意识到你的手和身体,意识到面粉而不只是食物的名称,你重新意识到粮食,以及那些大地上的耕作者,因为吃到嘴是这么慢,这么费力,你会珍惜和敬畏。
⑩在西方,生活的方向是前面、远方。麦当劳的吃法,是为了让你赶路,馍的意思却是,这就是生活的味道。今日西方那些前卫的智慧已经有了要慢下来的意思。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慢》中写道:“跑步的人与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的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水泡和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时间。”“慢生活”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传统思想,是很多人曾经认为应该抛弃的文化。
[链接]羊肉泡馍是西安最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食品。它的特点是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选自《读者》2013第20期,作者于坚)请你根据文中前后的有关介绍简要叙述吃羊肉泡馍的全过程。
联系上下文,品味语言。
(1)李白的《送友人》中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指的是天空中随风飘浮的一朵白云,象征了友人的任意西东;文中第④段中加点的“浮云”又是什么意思?
(2)第⑧段中画线句中的“沁”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妙处?有人认为第⑦段与上下文衔接不够严密,而且内容关联不大,可以删去,你的意见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在以“数字”和“速度”为衡量发展指标的今天,对于第⑩段作者所提的“慢生活”这种传统思想,你是怎么理解它的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