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陟罚臧否
(3)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必得裨补阙漏 下列句中“以”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A.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在选段中,诸葛亮给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其中一条,并谈谈这条建议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稻
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 ①,米曰粳。粘者禾曰稌 ②,米曰糯。质本粳而晚收带粘, 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最迟者后于清明。
【注释】①秔:音jīng。②稌:音tú。
(选自《天工开物》,有删节)
(1)请用"/"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限两处)
不 可 为 酒 只 可 为 粥 者 又 一 种 性 也
(2)本文从种类、 、 和播种时间四个方面来介绍稻。
(3)稻系民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毕生追求的梦想是"一稻济世,万家粮足"。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表达对他的敬意。
上联:禾下乘凉梦
下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是唐朝文学家 (人名)。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有仙则 名(名称,名字) |
B. |
有龙则 灵(神异) |
C. |
斯是陋室(这) |
D. |
无案牍之劳 形(形体、躯体) |
(3)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方框处填写相应内容。
(4)文中画线句运用了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下列诗句也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B.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C.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D.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5)结合本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陋室主人和颜回共同的生活态度。
【链接材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唐张全义为河南尹,经黄巢之乱,居民不满百户,四野俱无耕者。全义招怀 ①流散,劝之树艺 ②。数年之后,都城坊曲 ③,渐复旧制;桑麻蔚然,野无旷土。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出见田畴 ④美者,辄下马与僚佐 ⑤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田荒秽 ⑥者,则集众杖之。或诉以"乏 ⑦人牛", 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众皆谢,乃释之。由是邻里有无相助 ⑧,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
(选自《农桑辑要•典训》,有删减)
[注释]①招怀:招纳安抚。②树艺:种植栽培。③坊曲:大街小巷。④田畴:已经耕种的田地。⑤僚佐:随从官员。⑥秽:杂草多,荒芜。⑦乏:缺乏。⑧有无相助:有无相通,彼此帮助。
(1)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 |
成语"蔚然成风"中"蔚然"的本义为"草木茂盛的样子",据此可类推"桑麻蔚然"中的"蔚然"也为此意。 |
B. |
"召田主劳以酒食"与"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以"的用法是一样的。 |
C. |
字典中"谢"有"辞别""感谢""道歉""衰退"等意思,文章中"众皆谢,乃释之"的"谢"应为"辞别"之意。 |
D. |
甲骨文的"比"字,像两个人并肩而立,所以"故比户皆有蓄积"中的"比"有"并列,并排"之意,"比户"就是"家家户户"的意思。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
B. |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
C. |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
D. |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
(4)袁隆平院士的去世,引发了大家对农业的热议。老师要大家搜集重视农业的人和事,本文中张全义的哪些事迹符合要求?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
[乙]
孟子曰:"桀、纣 ① 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 ② 之聚之,所 恶勿施尔也 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④ 也。"
(选自《孟子•论得天下》)
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 委而去之
②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所 恶勿施尔也
(2)填空并翻译。
①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填在下面并翻译。
句子: ,翻译 。
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翻译: 。
(3)结合甲、乙两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是一样的,都解释为"道理"。 |
B. |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
C. |
甲文强调"人和",乙文强调"民心",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
D. |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展开论述,论证有力。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节选)
[乙]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 ①入两股间,今乃掉 ②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唐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选自《苏东坡文集》)
[注释]①搐chu:肌肉抽缩,此指"夹"。②掉:摆动,摇。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可据理 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
B. |
啮沙为坎穴(牙齿) |
C. |
所 宝以百数(珍藏) |
D. |
一日 曝书画(晾晒) |
(2)根据文意,用"/"给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①遂反溯流逆上矣
②处士笑而然之
(3)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部分。
一日(① )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② )拊掌大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5)甲乙两文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