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天下吴樾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潮州的锦、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的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特别所须,借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借中国所需“;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罗绸缎“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玲《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
材料二 泰秦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特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究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友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然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学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了。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1)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
(2)19世纪40—70年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两个著名思想主张是什麽?
(3)请列举三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外国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例子。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前后科学、发明与应用的关系。并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加以说明。(各举一个实例)
(3)上述材料对你有何重要启示?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与黄宗羲等人的思想相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这一时期,中西两种启蒙思想在历史进程中各自产生了什么作用?
(3)从思想产生的社会效应来看,为什么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远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
(14分)阅读下列图片
图片一 元杂剧壁画图片二 同光十三绝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杂剧能够兴盛的原因?
(2)图片二反映了同治光绪年间的什么戏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剧种的艺术特色。
(3)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看法。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
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
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65公里,通称“柏林墙”。
1961年8月24日:发生第一次枪击逃亡者事件,截至1989年,共有61人被
边防哨兵枪杀。
1961年10月27日,美苏两方十几万辆坦克在柏林墙两侧相隔100米对峙十几
个小时,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1989年9月11日:成千上万的东德人借道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再次向西德逃
亡,史称“公民大逃亡”。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
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格局角度简要分析柏林墙建立的原因和对欧洲的影响。
(2)你如何评价“柏林墙倒塌”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