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1840~1876)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对阶段(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分别做出了怎样的描述?
(2)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④阶段总体看法的主要政治背景。
(3)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树立起这一形象的?
(4)上述材料反映近现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概括影响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两伊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五次中东战争简介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年):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957年):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晨,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然袭击。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十月):又称“十月战争”。 这场战争是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为收复失地而对以色列的战争。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石油提价)引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9月):又称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领黎巴嫩14的领土,袭击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并与在黎的叙利亚军队交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中东战争”下一个定义并概况中东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东地区战争不断的原因。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他(马克思)撰写《法兰西内战》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未来的革命者,在这方面,他是成功的。但是当巴黎公社正在进行的时候,他却保持了沉默。在19世纪60年代,他为长远的目标而工作,但对那些短期目标仍保持温和态度。……他未曾期盼这些运动成为“马克思主义运动”。马克思若真有此想法,他就无异于乌托邦主义者,因为除了在德国和为数不多的旧时移民中,马克思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追随者。他既不期望资本主义立即崩溃,也不期望资本主义面临马上被推翻的危险。他只希望迈出组织群众大军的第一步,若能赢得这第一步,他就能和地位牢固的敌人展开长期斗争。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848—1875)》
材料二第二国际时期,社会主义思想变成为群众运动。与以不稳定的个人会员组织为基础的第一国际不同,第二国际在成立后的几年内就建筑在有组织的群众性政党的基础上。随着第二国际的成立,开始了作为群众运动的社会主义史。
——尤利乌斯·布劳恩塔尔《国际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保持沉默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国际时期工人运动的新发展并分析及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土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它渊源很早,唐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羁靡州就有土司制度的刍型,但通常认为这种制度始于宋元,而完成于明代,清代因袭沿用。元、明推行土司制度主要在西南各省民族地区,其中又以云南设置的土司、土官最多,职官种类也最为完备。土司制度的内容,主要是暂时不触动各民族固有的生产方式,利用原来的统治机构对当地统治者加封一些不同于内地的职名封号,使之“谨守疆土,修职贡,供征调”
——吴永章《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
材料二为翦除夷官、清查田土,以增租赋,以靖地方事。窃以苗猓逞凶,皆由土司,土司肆虐,并无官法,恃有土官土目之名,行其相杀相之计。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此边疆大害,必当翦除者也。……故以臣愚昧,统计滇黔,必以此为第一要务。然改归之法(改土司制为流官制),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献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
——(清)鄂尔泰《改土归流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土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改土归流的积极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在宣言中认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根本原因在于:“苏联无产阶级专政日益强固,社会主义建设得到空前的胜利,五年计划立刻就要完成,这对于帝国主义非常不利……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占领中国东三省,不过帝国主义进攻苏联计划之更进一步的实现。……外国帝国主义看着中国国民党军阀已经不能消灭革命,看着他在中国的走狗军阀、国民党等已经不能随心所欲的替它保护并扩张对华掠夺的利益,因此便直接占领满洲中国领土。满洲事变便是最明显的表现。……
九一八事变,其实是日本帝国主义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其军国主义者长期以来必欲独霸中国满蒙的侵略野心膨胀的必然结果。尽管对于这种以武力夺取满蒙的方式,日本此时政界及军界内部还有不同意见,但在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党的势力和影响逐渐深入东北的情况下,坚持把满蒙看成是日本的生命线,大肆渲染满蒙的重要性,不惜为控制满蒙动用武力的收到军国主义影响的众多日本军人,发动这一事变至多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
评材料中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者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当法律制定以后,立法者重新分散,自己也受他们所制定的法律支配;……但是,执行机关却必须经常存在,因为法律具有持续的效力,并且需要经常加以执行和注意,行政机关就应当担此重任。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明白最单纯的合乎自然的自由的制度就会树立起来。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总之,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
政府基本上只具有三个功能:(1)保护社会免遭其它独立的社会之暴力和入侵的职能;(2)尽可能地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和压迫的职能;(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公共工程和特定的公共制度的职能。
——根据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整理
材料三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之上的世界。
第一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发表言论和表达意见的自由。
第二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人人有一自己的方式来崇拜上帝的自由。
第三是免于匮乏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一种经济上的融洽关系,它将保证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的居民都过健全的、和平时期的生活。
第四是免除恐惧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世界性的裁减军备,要以一种彻底的方法把它裁减到这样的程度:务使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向全世界任何地区的任何邻国进行武力侵略。
——富兰克林·罗斯福《国情咨文》(1941年1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洛克“自由”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思想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自由思想的特点,说明二战后美国如何实践这一自由的。(9
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