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宋廉《元史百官制》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客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
(3)中国政府颁布《反分裂国家法》的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性构想
并分析提出这种战略性构想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共23分)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成果。古往今来,一个个法律和民主政治文献搭建起人类前进的阶梯。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西方史学家评价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成就时说:“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它做到了什么。”
材料二第3、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皇帝是帝国元首。……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摘自19世纪七十年代欧洲两部重要的宪法
材料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请回答:
(1)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雅典民主政治“做到了什么”值得我们肯定?《十二铜表法》明显地维护贵族的既得利益,但为什么仍然被视为平民的胜利?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两者对后世西方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三中的两部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什么特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两部宪法问世的共同原因。
(3)除上述两部宪法外,在世界近代史上,还出现过哪些重要的宪法文献或民主政治文献?(至少举三个国家的文献。3分)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请说出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哪些制度构成?
(5)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民主法制建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是如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
材料二“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
——《孙中山集外集》
材料三“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共同团结奋斗。”
——孙中山致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电
材料四“要反抗帝国侵略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协作,互相扶持。”
——孙中山1924年国民党“一大”中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革命”是什么活动?孙中山的让步收到了成效吗?为什么?
(2)材料二中说中华民国有“被淹死的危险”,试举一例说明。
(3)材料三中的“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指的是什么?“中俄两党团结奋斗”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什么影响?
(4)从材料一到四,孙中山对列强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材料一、材料二均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有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不差的。
材料四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
……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 材料三、材料四均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3)请用明清相关史实证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材料四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题10分)
中国与苏联走的都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道路上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也汲取了苏联的教训。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与苏联的工业化都是从各自的五年计划开始的,中国借鉴了苏联工业化的经验,中苏两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个共同点导致了斯大林模式下怎样的弊端?这一弊端在中国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也同样出现,中国当时是如何纠正的?
(2)在赫鲁晓夫和邓小平的领导下,苏联和中国各自进行了改革。改革都首先从农业开始,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措施有哪些?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都失败了,主要原因是什么?(1)苏联解体后,中国汲取苏联改革的教训,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到1986年时,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债已经接近10000亿美元,支付债务利息占去了其出口收入的四分之一到一半。为了支付债务利息,第三世界各国政府都减少了它们的社会支出和进口。但是由于工业国三分之一的出口目的地是第三世界,所以第三世界进口额的减少立即导致了第一世界失业人口的增加。……失业率的上升转而又引起对保护性关税的需求……这些经济问题驱散了二战后的自信心和愉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即保护和维持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当今世界的哪三大区域经济集团?这些组织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哪种趋势?
(2)材料二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中存在什么问题?请摘录材料三中有助于缓和该问题的语句;请再提出一个你认为有助于解决该问题的措施。
(3)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什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最主要意义是什么?世界贸易组织宗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