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将法仅当作统治和控制社会的工具,提升到将法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和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下列文献中明确提出这一理念的是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
D.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
“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这“一系列革命的原则”的突出特征是()
A.打破宗教束缚,推动信仰自由 |
B.提倡人文主义,追求个性自由 |
C.反对封建专制,构建理性王国 |
D.打破对神的崇拜,关注人的发展 |
宋德金在《<历史研究>: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缩影》中介绍:“从1979年起,《历史研究》开始实现向学术刊物回归……开拓研究领域,借鉴国外史学研究成果,倡导社会史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这是因为我党()
A.重新贯彻了“双百”方针 |
B.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D.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 |
1982年,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这给刚刚致富的民众带来了恐慌与迷惘。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下海”逐步取代“投机倒把”,开始流行起来。这些变化说明了()
A.领导人言行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
B.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合乎人心 |
C.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逐步被打破 |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
1927年,毛泽东指出:“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这段话意在说明()
A.党中央认识到革命必须重视农民的作用 |
B.农民是检验中国革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 |
C.“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路趋向清晰 |
D.革命队伍中存在着反对农民运动的倾向 |
近代中国著名作家林纾在其小说《荆生》中写道:皖人田其美(指陈独秀)、浙人金心异(指钱玄同)和狄莫(指胡适)三人来陶然亭游览聚会。突然跳出来一个“伟丈夫”荆生,痛骂三人“以禽兽之言,乱吾清听”。小说的结尾处还写道:“如此混浊世界,亦但有田生狄生足以自豪耳!安有荆生?”这说明作者()
A.属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
B.含蓄地反对新文化运动 |
C.以白话文支持文学革命 |
D.把荆生塑造为反派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