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
——沃纳姆著《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巴黎公社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方面“过于老实”。当凡尔赛大肆屠杀革命人士的时候,公社寓于迂腐的仁慈而未对市内的反革命分子采取坚决措施。
——列宁《国家与革命》
材料三 
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个学说的作者,并概括材料一中“阶级斗争”学说发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及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结合”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上的创举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联合国的成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半个世纪以来,欧洲人为实现“统一的欧洲”,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2004年5月1日,欧洲联盟迎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和最富雄心的一次扩张。波兰、匈牙利、捷克等10国的加入使欧盟增加至25个,经济总量与美国不相上下,整体实力有所增强。欧盟轮值主席爱尔兰总理伯蒂·埃亨评价说,这l0国加入欧盟是自15年前柏林墙推倒之后欧洲统一进程迎来的又一高峰。
材料二在对伊拉克动武问题上,美国与德国、法国之间的分歧严重。恼怒之际,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脱口向德法甩出了一句“这是陈旧的欧洲”!在他看来,北约的重心正东移到“新欧洲”,这里的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等北约新成员国,还有即将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小国似乎更赞同美国计划的对伊行动,与“老欧洲”大国相比,这些欧洲小国对美国更为忠诚,配合美国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攻势。……这次动员这些小国向德国和法国叫板,是美国首次公开发挥“新欧洲”小国的作用,对欧洲的一体化和团结是严峻的挑战。
——根据新华网有关资料整理
请回答:
(1)欧洲共同体从l967年成立之初的6个成员国,发展到2004年的25个成员国。请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迅速走向一体化的原因和影响。
(2)二战后至今,欧洲统一的过程有何显著趋势?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哪些发展特点?
(3)有人说,欧洲中部时间5月1日零点那声钟声,是欧盟新纪元的开始;但也有人说,那是一片未知的水域的起点。据材料二说明一体化发展趋势面临的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的任务》
材料二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新经济政策》
材料三列宁说:“改造小农……是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事情。只有有了物质基础,只有有了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地实行电气化……才能根本地和非常迅速地改造小农。”
—一《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经济政策”的含义,说明1920年底苏俄实行该政策的目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及其直接目的。
(3)材料三说明列宁认为改造小农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列宁对小农问题的认识说明了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4月28日,各国在巴黎和会上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它被列入同年6月28日通过的《凡尔赛条约》的第一部分……1920年1月10日,巴黎和会宣布《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国际联盟宣告成立……由于美国政府没有批准《凡尔赛条约》,美国也就没有参加国际联盟。……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1934年9月28日~1935年2月23日,国际联盟会员国最多时达58个。中国于1920年6月29日加入国际联盟。1924~1942年,先后有17个国家退出国际联盟。
——根据“百度词条”编
材料二 由于英国和法国早期对国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一个警察,还是一个调停者——有分歧,这就使得这一组织缺乏强制执行的权力,也没有真正的集体安全机制。因此,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事实证明国联的实际贡献不是遏制侵略者,而是使民主国家陷入混乱状态。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联合国不是战前国际联盟的继续。它孕育于反法西斯战争年代,是在反法西斯联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崭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美国对于组建联合国颇为积极,其他反法西斯国家为了把战时的友好合作关系延续到战后,以维护和平,也都同意组建联合国。联合国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共同心愿。
——吴于瑾、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国际联盟存在什么缺陷?
(2)根据材料一、三及所学知识,从成员国构成的角度,说明联合国为何更具“普遍性、广泛性”?
(3)举两例说明联合国建立初期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也带有不公正性。

在世界大战的激烈厮杀背后,经济往往扮演着特殊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总的来看,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都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矛盾和运行故障造成的……当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和伴随商业角逐的外交战仍不足以达到预期目的时,个别国家很可能不惜军事冒险,因此战争不可避免。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二:军火制造不仅提供了想象中的安全,还提供了就业机会。例如:美国的失业人数直到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开始重整军备时才大大减少。同样,希特勒因实行庞大的重整军备的计划,才迅速解决了他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各种问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希特勒之所以能最成功地使其国家摆脱经济萧条,是因为他在其国家的备战方面做得最彻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930—1938年大国国防开支(以当时百万美元为单位)

——根据《大国崛起》相关数据整理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作者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提出了什么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市场经济出现的“运行故障”有何具体表现?
⑵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主要大国的国防开支呈现怎样的特点?
⑶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
⑷鉴于二战的巨大损失,为缓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矛盾”的需要,二战后初期,西方各主要国家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调整?

乔治·华盛顿、甘地、孙中山都被本国人民尊为“国父”,三人都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努力。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人类的公正不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真正的公正是建立在自我牺牲、道义和无私奉献的基础上的。……我相信非暴力这种武器属于最强者。我相信,一个最坚强的战士才敢于手无寸铁,赤裸着胸膛面对敌人而死。这就是不合作的非暴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坚持非暴力的不合作主义,……
——甘地:《论不合作》(1919年11月)
材料三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遭到冷遇。孙中山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
材料四 1893年以后的22年中,甘地将印度教派的仁爱、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甘地主义”的思想。
——(以上两则材料均引自人民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五 孙中山病逝后,有人发表《东西两国父》一文,倡言孙中山与华盛顿同为革命领袖……其精神、毅力、功绩,较之华盛顿有过之而无不及,理所当然应尊为“国父”。
(1)华盛顿、孙中山、甘地三人享有“国父”称誉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分别用一句话概述。
(2)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指导思想)上有何不同?依据上述材料比较分析影响两者走不同道路的原因。
(3)孙中山和华盛顿为维护本国的民主制度分别作了哪些努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