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问题。
可知该市
|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
| 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
|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
| 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
可推测该市
|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
|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
|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
| 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
读“某地区城市分布图”和“甲城市地租等值线示意图”,回答问题。
图中所示地区
| A.城市共有三个等级 |
| B.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大 |
| C.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 |
| D.乙、丙城市服务功能相同 |
关于图中甲城市地租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 | B.b<c | C.b<d | D.c>d |
纽约曼哈顿有两个中心商务区,一个是华尔街地区,为著名的金融贸易区,白天人来车往,可一到晚上人去楼空,成为“空心城”;另一个是以洛克菲勒为中心的商业区,白天游人如织,夜晚歌舞升平,成为“不夜城”。据此回答问题“空心城”反映中心商务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A.经济活动最为繁忙 | B.建筑物高大稠密 |
| C.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 D.内部分区明显 |
与“不夜城”相比,“空心城”没有发挥中心商务区的哪一项功能( )
| A.商业活动 | B.金融贸易 | C.通信联络 | D.休闲、娱乐 |
2010年,上海市近郊区与远郊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4 684人和1 388人,比2000年分别增长80.2%和61.4%。郊区人口密度增幅远高于城区。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978年到2009年,上海市郊区和城区制造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以及近十年人口空间集聚的变化可以显示
①城区工业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 ②城区居住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
③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工业用地 ④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居住用地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近十年来,上海市郊区和城区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
| A.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急剧下降 | B.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比郊区弱 |
| C.远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近郊强 | D.近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远郊强 |
阅读下面两组材料,完成第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开展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下表为“两次人口普查的相关资料表”。
| 0~14岁 |
15~64岁 |
65岁及以上 |
|
| 第五次人口普查 |
22.89% |
70.15% |
6.96% |
| 第六次人口普查 |
16.60% |
74.57% |
8.87% |
材料二“刘易斯拐点”是指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右图为“我国劳动力变化及预测情况图(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20~39岁年龄段)”。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最接近下图中的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与第五次人口普查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重,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A.鼓励生育 | B.计划生育 |
| C.吸纳海外移民 | D.构建完善的养老体系 |
材料二图中我国开始出现“用工荒”的时间拐点大致是
| A.2002年 | B.2007年 | C.2012年 | D.2020年 |
“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我国政府应
| A.继续实行严格的低生育政策 | B.加大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 |
| C.鼓励大量外资企业的入驻 | D.增加对企业的补贴,提高劳动者工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