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月,阙也
“月,阙也”那是一本二千年前的文学专书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那解释使我着迷。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是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阙的境界,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那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虚合起来了。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皱折,皱折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不能常固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荡荡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正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
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的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仍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那一刻不美好完满?那一刹不该顶札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文章结尾划线句“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有哪两层含义?(4分)
第二自然段中“我渐渐爱上阙的境界”,请结合全文概括“阙的境界”的含义。(不少于三条)(6分)
文中所说“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很有道理,比如断臂的维纳斯就是这样。请你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举出两例。(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被退回的情书
曹存建
高二的时候,亮喜欢上了坐在前排的芸。芸是一个极文静的女孩,白净的肌肤,匀称的身段,粉红的脸蛋儿,学习成绩又是班上前三名,正是这个天使般的女孩让亮心情激荡,心醉神迷。
于是,亮就给芸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情书。在播撒了希望的种子后,心中就涌起了收获的期盼。
平心而论,亮不是一个优秀的男孩。是啊!亮有什么优势呢?父母赐了个相貌平平的面孔,学习成绩总是在倒数十名上徘徊,又无其它特别的地方。而芸是那么高贵、完美,不少男同学都喜欢她,追她的人多着呢。平时,芸就极少注意过亮,偶尔扫视也是淡淡的、冷冷的,仿佛陌生人随意的一瞥。想到这些,亮就有些忐忑不安。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亮做完课间操回到教室,就见课桌的抽屉里放着那封被退回的情书。亮心头就腾地一下如同掉进了冰河,一阵发凉。亮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如此地平庸与不堪。
她无非就是嫌自己学习成绩差嘛!强烈的挫折感极大地刺激和震撼了亮,亮暗自下决心把成绩突上去。这期间亮每天与书为伴,网吧游戏室已没了亮的身影,当整个城市都已进入了梦乡的时候,亮依然在挑灯夜战。经过一番努力,亮期中考试竟然进入了前五名。
那天,芸真诚地向亮表示了祝贺。望着芸俏丽的倩影,亮心头又涌起了一股股莫名的躁动。
于是,亮又给芸写了第二封情书。把一个男孩的一腔激情一览无余地流淌在了那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
也许是那天芸向亮祝贺时的嫣然一笑,给了亮太多的想象空间。于是,亮就无休止地幻想着在春光明媚的阳光里和芸在鲜花绿草中追逐嬉戏的美景,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然而,亮的幻想还是被芸再次退回的情书击了个粉碎。无情的现实让亮明白自己和芸无缘无分,或许芸本就不属于自己。
亮说感激芸给退回的情书,给了他努力拼搏的动力。高考中,亮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大型化工厂的工程师。后来,亮就辞职下了海,自任老总,办起了一家化工企业。渐渐地,就有人款哥款爷地呼他了。
这一年,在几位有头有脸的同学张罗下,班上搞了一次同学聚会。大家有说有笑,重叙往事,别有一番情调。亮正好就和已是一家化工厂老板的芸坐在一起。芸依旧那样光彩照人,分明还有了几分成熟女人的风韵。此时,大家百感交集,酒酣之际话也多了起来,当然,也谈到了当年的情书。
“当年,我在你心目中就那么一钱不值?”亮话中分明带着几分情绪。
“怎么,难道你就没有看看那封信背面的内容吗?”芸睁大眼睛,吃惊地望着亮。
“什么内容?”亮一头雾水,头摇得像拨浪鼓。
“我约你在国庆节晚上到食堂后面黄桷树下来,可我左等右盼也没个人影子。”芸有些失望地说道,“其实你是第一个向我求爱的人,我佩服你的胆量,喜欢你直爽的性格,你第一次来信时我拒绝了你。当你再次向我求爱时,你的学习进步之大已令我刮目相看,于是我就在信的背面写上了如前所说的内容,哪曾想到你……”
听完芸的话,亮才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亮猛地拍了一下脑袋,怎敢相信,一桩美好的恋情竟毁在自己一时的疏忽大意上。
一阵沉默后,大家也就没再说什么,也许命该如此吧。
“可我们的缘分还没有完。”芸闪着双眸,凝视着亮认真地说道。
“为什么?”芸的话让亮一怔,亮惊异地问道,“逝去的还能重来?”
“不,我是说我们现在是同行又成了冤家对头,这不也是一种缘分吗?”芸调侃地说道。
“哦……”亮若有所悟。
芸提议,由两家联手组建一个更大规模的化工集团,共谋发展。由亮任老总,芸做副总当亮的助手。
“行!”亮伸出手和芸拉了个钩儿,两只手紧紧地攥在了一起……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写芸“是一个极文静的女孩,白净的肌肤,匀称的身段,粉红的脸蛋儿”加上她的学习成绩好为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
B.小说开头写亮相貌平平,学习成绩总差,又无其它特别的地方。而芸高贵、完美,有不少追她者形成鲜明对比,也为后文亮的情书被退回埋下了伏笔。 |
C.亮对芸说感激芸给退回的情书,给了他努力拼搏的动力。于是在高考中,亮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
D.听完芸的话,“亮猛地拍了一下脑袋”,运用动作描写的手法表现了亮因疏忽大意而错失了一段美好姻缘的后悔与无奈之情。 |
E.小说情节简单,就是写了亮的情书两次被退回来的经过和他由此奋发有为的故事,似乎让读者余兴未尽。小说主人公“亮”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
小说为何以“被退回的情书”为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说似乎在写到亮“若有所悟”之后就该结束,最后两段画蛇添足之嫌。小说的最后两段能否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学创作现“盗墓派”倾向
“如今的文学创作似乎呈现出‘盗墓派’倾向。” 这是叶开对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比喻。所谓“盗墓派”,即无帮无派,和文学创作的团体、地域无关,和现代文学时期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也不一样,指的是“往后走,不朝前看”的创作风气。他认为如今中国文学创作视野有些狭隘,着重于以往的经验,过分偏爱乡村题材,手法上宏大叙事仍是主流,不够多样性。“盗墓派”,盗的是保守的经验与方法。但这个“古墓”不再是宝藏,反倒成了桎梏。
中国正处在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型期,但真正深刻反映当代社会转型或城市生活的文学作品很少。中国文学有着乡村叙事的传统,这与过去长期是农业国有关,也与作家的出身构成有关。很多作家在农村成长,乡村是他们生活元初的印象,于是尽管他们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写的却是他们成长的地方。
人类目前的生活是以城市为主题,但中国文学恰恰缺乏城市经验。以人物关系而言,城市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依赖信用制度生存。像《长恨歌》(王安忆著)、《兄弟》(余华 著)等很多作品,故事确实发生在城市,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深究下去还是停留在传统熟人社会中。这是一种广义上的乡土模式,并不能体现现代城市的特征。相反,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很明显能看出城市文明的特征,触碰到城市人情感中的柔软处。
中国作家对于宏大叙事情有独钟。现在评奖,获奖作品基本还是宏大叙事类型的。中国读者比较喜欢听故事,所以说历史容易讲故事,像《百家讲坛》最火的都是讲历史故事的。中国文学也一直有着史书传统,拿文学研究来讲,很多学者的目标就是写一部文学史,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多部文学史,但文学史写作还是层出不穷。而西方文学史的写作其实是很少的。此外,中国作家似乎都有一个心结,要把中国的历史讲出来,或者把自己经历的历史讲出来。宏大叙事背后固然体现了对历史的重视,但我们过于相信历史的逻辑从而轻视人的价值。历史是很重要,但我们应该反过来想,历史到底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王小波的创作很值得注意。他对历史思考的模式是非常现代性的。他小说中的唐朝,充满了缝隙与可质疑性,个人感受、个人理解与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过分执著于宏大叙事这一文学现象背后可能问题不少。
宏大叙事本身并没有问题,它所包含的面其实很广,只是如果没有发展就容易单一僵化,当下生活的一些特点就很难包容。下列关于中国文学创作现“盗墓派”倾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创作“盗墓派”指的是无帮无派,和文学创作的团体、地域无关,“往后走,不朝前看”的创作风气。 |
B.“盗墓派”,盗的是文学创作的保守经验与方法。但这种经验与方法不再是宝藏,反倒成了文学创作的桎梏。 |
C.中国文学擅长于乡村叙事而缺乏城市经验,所以很多作品虽然故事发生在城市,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还是停留在传统熟人社会。 |
D.中国文学创作视野比较狭隘,着重于以往的经验,过分偏爱乡村题材,手法上宏大叙事仍是主流,没有多样性。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说历史容易讲故事,像《百家讲坛》最火的都是讲历史故事的,所以中国读者比较喜欢听故事。 |
B.中国文学一直有着史书传统,很多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的目标就是写一部文学史。 |
C.王小波的创作对历史思考的模式是非现代性的,他的小说中充满了缝隙与可质疑性,个人感受、个人理解与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D.宏大叙事背后固然体现了中国作家对历史的重视,但我们过于相信历史的逻辑从而轻视人的价值。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过去长期是一个农业国,作家也大多出身于农村,这是中国文学有着乡村叙事的传统的部分原因。 |
B.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描写的是人与人依赖信用制度生存的陌生人的社会,很明显能看出城市文明的特征。 |
C.很多作家在农村成长,乡村是他们生活元初的印象,于是尽管他们都在城市生活,却只能写他们成长的地方。 |
D.宏大叙事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如果没有发展就容易单一和僵化,就很难包容当下生活的一些特点。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惯性
李庆钢
每天的17∶30分,我们乘坐的班车在下班号响后会准时驶出厂门,出了厂门的右侧有个站,这儿是机关干部的上车点。
由于班车从我们车间始发,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便有了固定的座位,一个位于车尾、靠窗的单座。而每天经过厂门口停站时,总会上来一个人,站在我边上,伸出一只毛茸茸的手抓住扶手。从那一身将校呢的制服上,我了解到他是厂武装部长,姓王,今年初刚转业到我们厂工作。
有一天,我无意看到了他的脚。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他身体侧向前方,竟保持立正的姿势乘车!除了右手必须要抓扶手,可说是一个军人的标准站姿。数月来,他的姿势一成不变,即便有空座他也不坐。有几次我叫他坐,他笑笑说:“站习惯了。”兵习难改啊!你看其他一些站着的人,不是叉开腿,就是找个能靠能蹬脚的地方,晃晃悠悠,来回换着脚休息。要知道,从工厂到生活区有20分钟的路程,碰上堵车,半小时到家是常事。
那天,班车上路不久,突然遇见一个横穿马路的小孩,司机一个紧急刹车,在小孩前面停住了。车里的人却“哇”地叫成一片,十几个站着的人被巨大的惯性摔成一团,惟独王部长稳稳地站住了。显然,惯性的力量被他的手以及正确的站位抵消了。
我们看着摔成一团的人笑得前俯后仰,但王部长在扭头看了一眼后,竟是一脸痛苦的表情,闭上了眼。我对他说:“是看不惯我们幸灾乐祸?”他说:“不是。”我又说:“是为那个无知的小孩生气?”“也不是。”“这么说是为了司机的臭技术?”他又摇摇头。“那为什么?”“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战士。”于是,他跟我讲了这么一件事。
“1995年6月,我在广东潮州地区武警某部当排长。一天,我们接到上级命令,要全副武装在半小时之内赶往20多公里外的某地,参加追捕持枪歹徒的战斗。我带领全排迅速上了一辆卡车,大家脸朝前,随意地站着。我看着手表,催促司机快开。兵贵神速,终于在28分钟多一点赶到了目的地。就在这时,司机一个紧急停车,全排的人被巨大的惯性甩向了前排,摔成一团。当我们一个个从被压着的人身上爬起来后,我发现——”王部长说到这里,声音有些哽咽,“我们的一个小战士被压在最下面,到在了血泊中。由于惯性造成的混乱,有个战士枪上的刺刀无意中恰好刺中了他的腹部。当我们手忙脚乱送他到当地医院时,他已停止了呼吸。”
听了这故事,我惊呆了。“怎么会出这种事?后来呢?”
“经过军法部门调查,这是一起意外事故。处理结果是,那个肇事的战士受了处分,复员回家了。司机因操作不当,也被取消了驾驶资格。鉴于领导责任,我也受了处分。我愧对那两个战士的父母。特别是死亡的战士,他才十七岁,还没尝过恋爱的滋味,就这么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死了。惯性断送了两个战士的前程,可我怎么会想到惯性也会死人呢?经过这次事故,我向部队建议:武装乘车时必须收起刺刀,身体侧向前方,保持正确的站姿。载人时,车辆必须要装棚杆,便于扶手。这样,一旦遇到紧急制动导致惯性的力量,可迅速转移重心而不致于摔倒……”
我们静静地听完这个悲痛却不壮烈、颇耐人寻味的故事。人的生命是脆弱的,甚至是一次无意的惯性也能夺取一个人的生命。而有一个人因为惯性的教训却养成了一种习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习惯。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小说题目为“惯性”,却一直到第4段才写到“惯性”,前三段有什么作用?
试分析王部长的形象特点。
本文题目有什么作用?试加以分析。
小说中王部长讲了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个故事有哪些“耐人寻味”的地方?我们能从小说中获得哪些启示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没有身份证的大国治理
《黄金时代》编辑部
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从来没有发过全国统一的身份证。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三个证件不同程度地起到了身份证的作用:一是驾驶证,二是护照,三是社会安全卡。
罗斯福新政期间,他为了建立社会保障系统,提出为每一个有工作的人员建立一个社会安全账号。设想一出,立刻遭到了强烈反对。最后,罗斯福向国会妥协并保证:这个号码仅仅用于社会保险,一定不会用于身份标识的领域,并且会被保密。这个提案最终在国会通过。
严格地说,社会安全卡还算不上统一的身份证件。因为它只记录姓名,至于性别、年龄、住址、照片等基本信息都没有,公民也不需要随身携带。该号码被明确规定为个人隐私。1974年的《隐私法》甚至还有专门的条文写明:“要控制社会安全号对个人隐私造成的威胁。”
因为没有统一的身份证,美国各种信息系统中用来标识、区分公民个体的方法五花八门,最核心的方法还是人的姓名。但不同的人可以拥有相同的名字,还容易出现拼写错误。毫无疑问,按照姓名来查询个体信息的方法,检索效率和准确率都很低。当把不同系统的数据库连接、整合到一起的时候,要确定“谁”是“谁”,就变得非常困难。
美国法律认为“户口登记”可能侵犯隐私,因此没有明确的户口制度,只进行公民出生、死亡登记,并不实行如同中国、日本以及泰国等国家那样的“户口登记”制度。在美国,各州登记制度具体执行并不相同,但这不影响这些资料成为证明个人身份最准确、最原始的资料。人口出生、死亡资料由医院等机构报往州政府,并存入计算机系统中,以供备案和查询。出生登记的材料都会被有关部门存入电脑系统,成为证明个人身份最准确和最具法律效力的原始材料,随时可以在各地查找和调用。
我们国家没有采用社会安全号制度来管理公民,而是采用了身份证制度,16岁以上的公民都要办理身份证,而且出行要随身携带,很多地方都需要你填写身份证号码。因为存在同时出生的情况,所以第一代身份证号相同的人很多,也因为身份证会暴露个人年龄、地址等个人隐私,与税收、收入等等也没有挂钩,还容易做假身份证。第二代身份证在技术上、管理上都有改进。
美国的社会安全号制度有很多好处。简单地说:一是没有重号,一人一个;二是便于配套管理,如与收入、保险、缴税、医疗、开户等联系起来,可以在社会安全号下建立很多链接,可以预防腐败;三是没有地域限制,没有城乡、大中城市差别,去哪里工作、生活、学习都是一样的,不像北京那样,限制外地人购房、购车、高考。
与身份证制度比较,采用社会安全号管理的优点显而易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不同,不论是在哪里生哪里长哪里工作,都是一样的社会待遇,没有农民、工人、学生、干部之间的区别,更没有城乡间的歧视,公共资源为大家共享。
(《读者》2014·7)关于美国的“社会安全号制度”的相关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罗斯福新政期间,提出为每一个有工作的人员建立一个社会安全账号,遭到了强烈反对。最后,罗斯福保证这个号码仅仅用于社会保险,并且会被保密,提案最终才在国会通过。 |
B.“社会安全卡”还算不上统一的身份证件,它只记录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照片等基本信息。公民不需要随身携带,该号码被明确规定为个人隐私。 |
C.美国的社会安全号制度有很多好处,尤其便于配套管理,与收入、保险、缴税、医疗、开户等联系起来,可以在社会安全号下建立很多链接,能够根除腐败。 |
D.采用社会安全号管理,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不同,不论是在哪里工作,无论是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是一样的薪酬待遇,没有城乡间的歧视,公共资源为大家共享。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美国没有发过全国统一的身份证,在现实生活中,有三个证件不同程度地起到了身份证的作用:一是驾驶证,二是护照,三是社会安全卡。 |
B.美国法律认为“户口登记”可能侵犯隐私,因此没有明确的户口制度,只进行公民出生、死亡登记,并不实行如同中国、日本以及泰国等国家那样的“户口登记”制度。 |
C.美国各种信息系统中用来标识、区分公民个体的方法五花八门,最核心的方法还是人的姓名。按照姓名来查询个体信息的方法,检索效率和准确率都很低。 |
D.在美国各州登记制度完全相同,出生登记的材料都会被有关部门存入电脑系统,成为证明个人身份最准确和最具法律效力的唯一材料,随时可以在各地查找和调用。 |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的社会安全号制度好处之一是没有重号,一人一个,不需要随身携带;我们国家采用了身份证制度,因为存在同时出生的情况,第一代身份证号相同的人很多。 |
B.因为我们国家的身份证会暴露个人年龄、地址等个人隐私,与税收、收入等等也没有挂钩,所以容易做假身份证,从而导致腐败。 |
C.中国16岁以上的公民都要办理身份证,并且出行要随身携带身份证,很多地方都需要你填写身份证号码。第二代身份证在技术上、管理上都有改进。 |
D.美国的社会安全号制度没有地域限制,中国的身份证制度有地域限制,有城乡差别,如北京就限制外地人购房、购车、高考。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十九世纪的为王尔德所喜闻乐“谈”的“看不见”的艺术世界,时至今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它依然值得谈论。如果要找一个与之对应的“世界”,那就是网络世界。准确点说,这便是一个由Facebook,Youtube,Twitter以及国内的微博、开心网等各种类型的社交性网站,也即所谓的SNS所构成的同样“虚拟”的世界,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艺术世界”。
王尔德在艺术世界里更喜欢谈论的是莎士比亚;而我们的“新艺术世界”中,诱惑的色情、血腥的暴力、异国的情调乃至无厘头,才是让人神往的主题。
显然,今天的人们在SNS这个“新艺术世界”里所追求的或所热衷谈论的东西已不是身为唯美主义者的王尔德所喜欢的“艺术”了。他当年冀望以蕴含有美的“看不见”的艺术世界,来弥补那个“看得见”的由粗粝的物质所构成的庸俗的现实世界。举凡生活中一切有艺术因素的或者可以转化为艺术的东西,他都乐于谈论。然而,在现在这个网络世界里,人们虽然也在谈论这些,但却不再像王尔德那样为了把生活艺术化而努力,而是更乐于把生活粗鄙化、恶俗化与色情化。
昔日的艺术世界,那些贵族们的沙龙和代表知识精英的纸面文化,如今已“沉沦”为芸芸众生的电脑屏幕和智能手机。
其实,在这个“看不见”的世界中,改变的还不仅仅是谈话的主题、交流的途径,随之改变的还有谈话的“主体”。王尔德及其朋友们当年喜欢的那个艺术世界是奢侈的、高雅的,那还是个印刷文化占主流的时代,没有几个人受过他那样的教育,同样,也没有几个人读过莎士比亚,可想而知,能够与其一起谈论并分享那个看不见的世界的人能有多少了。可是,现在,谁没有或者说谁看不懂《杀死比尔》《生化危机》呢?在这个影像时代,只要我们看到了能够看见的东西,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讨论并在言谈中建立那个“看不见”的“新艺术世界”。
米歇尔·福柯曾在一篇谈论社会空间问题的文章里指出,与“乌托邦”这样的不现实的纯虚拟空间相比,还存在着一个“异托邦”。“异托邦”与现实生活相对立并相互依存,而且,它真实存在,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补充。在今天,网络或者说SNS所提供的那个真实存在的“虚拟世界”,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异托邦”。在这里,人们多变,易怒,尽情地释放着自己在白天工作中被压抑的情感,同时也都在坦露着自己的真实的恐惧与怨恨。当然,这其中也有爱,可是爱意会很快被转化为轻薄的玩笑、荒谬的误识。所有那些在白天严肃的东西一旦进入这个属于夜晚的世界便会土崩瓦解。在这个世界里,白天的一切都会因无数话语的“加工”而融化,而变形。
因此,网络世界的话语,会有意无意对现有的词语进行“反动”。有时,它会以一种稚气的错别字,来代替词语已有的固定组合。如“同学”成为“童鞋”,“怎么”变成“肿么”。同时,它又像一个担心被父亲责骂的小孩,懂得让污言秽语“去污化”,以当面说脏话的方式来获得亵渎神圣的快感,又不被责骂,如变“你妈”为“尼玛”就是一例。
SNS所构成的虚拟的世界,成为话语的深渊。我们深陷其中,因为恐惧自己没有个性而试图以与他人不同的话语来声嘶力竭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可是当每一个人都想与他人不同时,话语本身的价值就会逐渐被掏空,只剩下空洞的声音,不再具有任何实质的意义;而同时,每一个人也都在其中失去了个性,坠入话语的深渊而不可自拔。
(选自2014年4月11日《文汇报》文章,有删改)试概括“王尔德所喜闻乐‘谈’的‘看不见’的艺术世界”与“新艺术世界”主题的异同。
答:如何理解“异托邦”中人们的多变、易怒。
答: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新艺术世界”的主要特点。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