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
|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
| 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
| C.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
| D.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
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 |
|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
|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
|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的是
| A.封建皇权的独尊 |
| B.等级制度的森严 |
| C.中央集权的强化 |
| D.文化专制的扩展 |
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资治通鉴》载,(唐)太宗曰:“文帝不明而喜察……事皆自决,不任群臣……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诤,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唐太宗吸取此教训,主要的做法是
| A.发挥三省的监督牵制作用 | B.完善朝议谏诤制度 |
| C.明晰六部的行政职能 | D.开科取士,广纳人才 |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 B.选官须注重才学 |
|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 D.选官应注重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