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 南北士子分榜录取:“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 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平衡南北政治势力 | B.保证区域公正性 |
| C.笼络北方知识分子 | D.维护国家稳定性 |
为下图选择最恰当的标题()
| A.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 | B.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 C.当今世界格局的两极化趋势 | D.当今世界格局的单极化趋势 |
下列有关两幅德国不同时期版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图1图2
| A.图1的成立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并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
| B.图1结束于二战后,该时期德国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国体为联邦制 |
| C.图2的联邦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成为战后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
| D.图2由于民主德国最后并入联邦德国使德国再次完成统一 |
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
| A.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 B.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
|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 D.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
“马克思认为革命将会首先发生在工业化国家而不是殖民地。……然而,西方,而是在如今被称为第三世界的前殖民地国家。因此可以说历史颠覆了马克思主义。”革命首先没有发生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原因不包括()
| A.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制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
| B.西方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减轻了 |
| C.殖民地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异常艰难 |
| D.西方国家不断调整统治政策 |
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 )
|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 B.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
| 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 D.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