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 南北士子分榜录取:“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 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平衡南北政治势力 | B.保证区域公正性 |
C.笼络北方知识分子 | D.维护国家稳定性 |
孙中山认为:“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指的是
A.消灭私有制的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 | B.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的民生主义 |
C.用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统治的民族主义 |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
在启蒙运动时期,“自然神论者喜欢将上帝比喻成一个钟表匠,无需不断干涉被造物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可以按照上帝创造的理性与自然法则自行运转。”这段材料反映出启蒙运动时期
① 基督教受到冲击②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已被发现
③ 理性受到人们的崇拜④启蒙思想受到自然科学的启示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有人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真理的能力”,“人类的精神不靠信仰的光亮的帮助而能够自然达到一系列真理”。这种观点应该出现在
A.古希腊 | B.文艺复兴时期 | C.宗教改革时期 | D.启蒙运动时期 |
“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这句话应出自
A.董仲舒 | B.朱熹 | C.陆九渊 | D.王阳明 |
“感动中国”委员会对一位当选的老人有这样的评价:“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双鬓不坠青云志。”符合这个评价的是
A.李四光 | B.钱学森 | C.袁隆平 | D.谢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