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1)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概括材料三反映的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京津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近现代,这里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
(2) 从下图可知,天津是我国近代北方最重要的工业中心,该地区的近代工业是怎样兴起的?
材料三 下图为我国民国初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的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同时期的其他地区相比,民国初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特别快的原因。
材料四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社会契约,他不是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一种约定,它是共同体和其各个成员之间的一种约定。它以社会契约为基础,是合法的一种约定;它对一切人一视同仁,是公平的一种约定;它除了公共幸福之外,不能在有任何其他的目的,是有益的一种约定;他有公共力量和最高权力做保障,是稳定的一种约定。——卢梭《社会契约》卢梭《社会契约》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在卢梭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流思想有何特点?
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鲜卑族拓拔部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以上材料均摘自岳麓版教材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10分)
材料三
图一孝文帝着汉服出行图图二 19世纪末一日本男子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4分)
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又称近代化)。洋务运动艰难地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新中国成立后30年,现代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现代化建设才逐渐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在遵旨筹议总理衙门购买外国船炮时,再度申说了其“造炮制船”的主张,表示:“至恭亲王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已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
——《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曾国藩全集》奏稿三,第1603页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曾国藩等洋务派开启中国现代化大门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
材料二 1957年,苏联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美国,毛泽东也提出中国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英国。但总路线公布以后,一再加快赶超速度,先改为七年赶上英国,后又改为三年赶上英国。为了完成钢产量的任务,全国掀起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几千万人上山炼钢,小高炉遍地开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历史背景,指出当时中国现代化建设赶超美、英和“大跃进”是否可行?为什么?结果如何?
材料三中国改革发展的成败得失,在这个问题上国外学者大致有三种看法:1.中国改革是成功的,有些人甚至提出了“中国奇迹论”;2. 中国改革不成功,未来前景不妙,有人甚至提出了“中国崩溃论”;3.中国改革既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存在很多问题,最终结局难以预料。日本也有学者,例如长谷川庆太郎就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但这种增长的特点是严重依赖低端产品和外资企业产品出口,同时严重依赖购买外国专利和外国技术,而一旦这些通道出现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就将难以为继。因此,随着中国越来越依赖外贸和外国技术及机械设备,发达国家也就越来越有能力控制中国。中国要谋求经济长期增长,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科研和开发,但目前中国既没有这个基础,也缺乏这方面的远见,于是只好购买日本的专利,继续引进日本的技术,这样以来就受制于日本,为自己套上了枷锁。因此,“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
——摘自路爱国《中国改革发展的成败得失——国外的一些评价与看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11月)归纳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长谷川庆太郎所指出的中国改革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你怎样评价。
通过上述三则材料,你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哪些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维新派的要求如此迫切,又获得有力大臣翁同龢的相当支持与光绪的同情,声势似乎颇壮,但阻力亦属不少。……新旧观念的冲突为历史的必然,实际的利害更为彼此水火的主因。……国是诏发布第九天,新派的御史参劾礼部尚书许应骙阻挠新政。许痛诋康有为居心不测。旧派的御史谓变法势将招乱,保国会徒保中国,不保清朝。……废八股为变法第一大事,引起的反对亦最激烈。如果八股废除“势必触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百万童生之忌”,等于断送了他们和现职官吏子弟的前程。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第三版)
材料二帝国知识分子的变革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因为他们在这个帝国里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力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是城市新兴的商人阶层,而这个代表改革需要的阶层在没有现代商业的帝国根本无法形成气候。依靠农民?这是帝国最庞大的人口群,但是,康有为们的变革无论口号和目的都不符合这个阶层的利益需求,资产阶级革命从根本上讲是工业革命,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甚至是以牺牲农民的某些利益为代价的。况且,帝国松散的、以个体生产为基本生存方式的农民阶层不具备现代资产阶级革命所需要的觉悟。依靠中下层士绅?然而,这个较为激进的阶层千百年来成长和生存在封建社会里,自由与民主社会变革将势必动摇他们存在的根基,后来的事实证明,当国家的变革者被押往菜市口刑场的时候,他们是看热闹的主力,是津津乐道的说笑主体。
——王树增《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
材料三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四中国总理温家宝2007年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而是整个人类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这既代表了近年来中国人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崭新视野,也是探索科学和民主“百年长途”的终极答案。材料五
西藏“村官”选举现场——村民在投票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康有为等知识分子失败的原因。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你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3)新中国建立初期是如何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又取得了哪些成就?
(4)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特征?
民生问题一直是历代思想家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啄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
1. |
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孟子民本思想的具体措施。 |
2. |
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你如何评价"定地价法"? |
3. |
根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 |
4. |
根据材料三、四、五,概括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应付严峻局势时采取的共同措施。 |
5. |
综合上述材料,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借鉴哪些有益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