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
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最后的家园
田 林
等待了若干年的消息,终于在一片土崩瓦解中成为现实。我们这条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街道,伴随着推土机的轰鸣,一座现代化的商业大楼将要在这里竖起。在我们把所有财产都搬进楼房的新居之后,父亲问我:黑子怎么办?
黑子是我家一名成员。我们在一起已经生活了10年。我和父亲谈话的时候,黑子蹲在一边的角落显得异常安静。它似乎听出了我们在说什么,眼里存放着胆怯游离的蓝色,又像个垂暮的老人,躲在那里发出忧郁的呻吟。那声音持续而低沉,仿佛来自深远的地心。
黑子是不可能随我们迁至新居的。它不是那种宠物狗。它是一只德国黑背。随着城市生活的变迁,也就意味着我们和黑子永远的分离。
我想,我只能把黑子送到乡下舅舅家去。我买回一块红布。最初看上去,它倒像是一面鲜艳的红色旗帜,然后便被我们紧紧蒙在了黑子的头上。这时的黑子,看上去就像是一只将被送往杀场行刑的人。
我们爬上了一辆货车,货车会把黑子送到百里之外的舅舅家。一路上,坐在装满货物的纸箱中间,黑子不断在我怀里发出呻吟,不断地用红布下毛茸茸的头打磨我的脸,它身上传递过来的,是与我的身体同样的温度。毫无疑问,尽管它的眼睛被蒙在那里,可是却依然知道,身边这个别有用心的人就是我。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忽高忽低地起伏。随着道路的延伸和时间的推移,我愈发感觉到,它偎在我怀里的身体,因缺乏自信或不满在剧烈地颤抖。
与黑子分手的时候,我没有勇气摘下那块红布。我走得毅然绝决。不过我还是有些良心的,分手时,我把在家里早已煮好的一块熟肉,放在了它的身边。这样,当它头上的那块红布取下时,有可能就不再恨我。
伴随着我远去的脚步声,我听见黑子狂怒的叫声一直追随着我,那声音在干枯的树林和赤裸的麦田上空哀伤地飘荡,具有很深的延伸性。同时也唤起了此起彼伏大大小小的狗吠。在这叫声里,我预感到的,是这个偏远乡村带给黑子的威胁。把它一个人扔在这里,孤独并不可怕,它会慢慢适应,可怕的是那些山狗。我很为黑子担心,但我现在只能这样做。你想想,楼房里怎能容得下山羊似的一条狗呢?城市的楼房里,是没有它的位置的。
回到家里,我连续几夜不能入睡,只要躺在床上,耳边便会响起黑子狂怒哀伤的叫声,即使已在百里之外。那声音依然幽灵般游荡在整个城市上空。
每天我都要到工地上去,冥冥之中我觉得黑子也会出现在工地上。而机械化的施工现场,那些正在干活的陌生人,已经使我当年的家园笼罩在大团大团黄色的烟尘之中。我的家园,就在这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逐渐变得愈来愈陌生。有些老人,也会在那些残垣断壁前老泪横流。
我问过工地上的许多人。我问他们,你们见过一只黑色的狗吗?它是一只德国黑背。他们不停地摇头,他们说这里是工地,工地上是不能够允许一条狗在这里乱窜的。我想,这个没良心的家伙,也许早已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了。
进了腊月,像往年一样我要去舅舅家,看舅舅,也看黑子。老天爷像要故意添乱似的飘起了雪花。
我的双脚一迈进村子,狗们首先乱了营,东一声北一声地狂吠起来。我家的黑子可不是这个样子,我家的黑子是很有修养的,从不乱叫。我就在这高一阵低一阵的狗吠声中,向村子深处走去。我想第一个出来迎接我的,一定是黑子。
我问舅舅说:黑子呢?我的黑子呢?它真的把我们忘了吗?
舅舅说:黑子?你家黑子第二天夜里就跑了。哪怕有一点儿声响也行啊,那么粗的锁链,居然就给挣脱了。它怎么一声也没吭呢。
我相信,我的黑子一定是去了城里,它已经是一条很老很老的狗了。我对舅舅说,我要马上回城。不顾舅舅的挽留,我冲出了门。
来自天空深处的雪,已落得越来越大。很快遮盖了我身后那些歪歪扭扭的脚印。
我到工地上去过无数次。问遍了工地上所有的人。你看见过我家的一条狗吗?它是黑色的,是德国黑背。它叫黑子。它已经很老了……
如果你想在生活中,抹掉一条与你共同生活了10年的狗的记忆,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这座城市到处都会看见我在街头幽灵般徘徊的身影。直到有一天,我在一个破烂不堪的角落发现了一块红布,我的身影才停了下来。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当年蒙在黑子脸上的,但它却是红色的,上面沾满的是那些似是泥土似是血迹的污渍,让人不敢再去看它。
我的黑子去了哪里?直到这时,我才明白黑子,我的黑子,一定是在途中。下列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有多处写到昔日家园拆除的情景,推土机的轰鸣声和想象中的现代化大楼,这些情景与老街道、昔日家园的形象是对立的,其中蕴含深远。 |
B.故事结束,“我”虽然发现了蒙黑子脸的红布,但仍然说黑子一定在途中,这表明作者坚信自己的黑子必须回归。 |
C.送黑子走时,描写黑子“像是一只将被送往杀场行刑的人,”其中既含有送黑子远行的痛苦,又预示了黑子的命运。 |
D.“我”远去时,黑子狂怒的叫声追随着我,并且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这是黑子对我抛弃它的控诉,这让我一直深陷在自责中。 |
E.从文章几处描写黑子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黑子是一只忠诚、通人性的老狗,它依恋主人,害怕远离自己的家园。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简要分析文章中画线的两处对雪花描写的作用。
(2)文章为什么写到“有些老人,也会在那些残垣断壁前老泪横流”?文章以“最后的家园”为题,有着怎麽的用意?
在这文章中,“我”是故事主角,还是“黑子”是故事主角?请联系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破解癌症的心理密码
唐承革
精神神经免疫学认为,人的情绪、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可以明显地影响人的免疫系统,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以诱发癌症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国内外不少研究发现,癌症病人发病前家庭不幸事件的发生率比普通病人高。那些不善于渲泄生活事件,有负性情绪的人,癌症发生率较高。一些肿瘤专家也告诉我们,其实三分之一的癌症病人是被吓死的。这是因为惊恐、绝望、焦虑、悲观等恶劣情绪对交感神经是一种强烈刺激,引起机体所有功能失调、紊乱,内脏功能受损,免疫功能迅速降低甚至被破坏,病情迅速恶化。
英国对一些癌症患者的精神状态调查的结果发现,凡是情绪良好、对癌症抗争有充分信心的患者,有75%存活5年以上;而绝望、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患者5年的存活率只有35%。
为什么心理状态对癌症的发生和治疗有这样大的影响呢?这一直是科学家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已经证明,紧张刺激使人陷于抑郁、沮丧时,人体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它们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人体调查研究也表明,丧偶者的淋巴细胞转移功能明显低下,说明经历不幸事件者的免疫备用状态不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使大脑及下丘脑等神经中枢释放激素、神经肽、神经递质等,它们作用于免疫细胞,增强了免疫功能,对预防疾病和防止肿瘤发生、转移非常有利。
我们听说过很多癌症病人在癌症晚期,不采用任何治疗措施,就凭借良好的心态,出现癌症不治自愈的奇迹。2008年,美国健康科学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威斯里教授发现心脏可以分泌救人最后一命的激素,它不仅可以杀死95%以上的癌细胞,而且对其他绝症也有极好的治疗效果!威斯里也因此被誉为揭开上帝终极底牌的科学家。而威斯里教授之所以能获得成功,竟是因为他多年来对自己最亲密的同窗好友抱着一颗沉重的负疚之心。
威斯里有两个好朋友詹姆斯和安妮,安妮是晚期腺癌,詹姆斯是晚期直肠癌,他们都已没有太大的治疗价值。在对待癌症的治疗上,两个好朋友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安妮决定周游世界,詹姆斯在威斯里的建议下,坚持治疗。结果威斯里最终告别了人世,而安妮周游世界回来后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威斯里惊讶极了!他知道发生在安妮身上的,正是人类一直想揭开谜底的癌症自愈!正是这次旅行所带来的超值享受感,让安妮的身体细胞结构产生了奇妙的变化,成功击退了医学手段无法解决的病魔!
强烈的负疚和自责让威斯里情绪极端低落,患上了轻度抑郁症,实验室的工作不得不一度中止。威斯里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了“旅行疗养”。在一个月的北欧之旅结束时,威斯里的抑郁症得到彻底缓解,身心的一切不适都自行消退。于是,他决心要解开“癌症自愈”之谜。
在此之前,人们只知道身患绝症之后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和增强肌体免疫力,从而战胜疾病。但究竟是哪一种物质,运用什么原理,通过什么渠道杀死癌细胞的,人们并不清楚。
通过威斯里和他同事的研究,他们发现从人体心脏分泌物中提取的四种激素具有减慢人体胰腺癌细胞增长速度的作用,其中一种名叫血管舒张因子的心脏分泌物可以在24小时内杀死95%的胰腺癌细胞,剩下的5%的癌细胞,也不会再扩散出新的癌细胞。此后,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也有类似的现象。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心脏分泌的激素通过直接杀死癌细胞和抑制癌细胞DNA合成,以及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来发挥效力,而且它们有降低人体血压、排泄人体内过量的水和盐的作用。
为了弄清心理因素与心脏激素的分泌的关系,威斯里挑选了100个自愿者,连续跟踪采集了他们处于各种情绪状态下的心脏激素,发现人的情绪越高昂,心情越愉悦,心脏分泌的激素就越充沛。反之,人处在痛苦、担忧、抑郁等消极状态时,心脏几乎完全停止分泌这些激素物质。到此,困扰人类的绝症自愈之谜被彻底揭开了!只有在身患重病时保持心情愉悦,积极求生的患者,心脏才有可能分泌救命的荷尔蒙,当这种荷尔蒙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能杀灭体内的癌细胞或抑制它们的生长,从而达到不治自愈的生命奇迹!而那些因为绝症整日忧心忡忡,活在痛苦绝望中的患者,则永远没有这种自愈的机会。 根据原文,下列不能作为“心理因素影响癌症疾病”这一观点的依据一项是
A.国内外研究发现,不善于宣泄,由负面情绪的人,癌症发病率极高;一些肿瘤专家说,三分之一的癌症病人是被吓死的。 |
B.情绪良好,有积极情绪的人,大多存活时间较长,而绝望、忧虑、负面情绪缠身的人,一般存活时间相对较短。 |
C.羁患晚期胰腺癌症的安妮在被告知没有太大的治疗价值后,周游世界,感受壮丽大的大自然,享受人生,结果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
D.威尔斯因朋友詹姆斯的离世而情绪极端低落,影响了对癌症疾病的研究。旅行疗养后,他揭开了癌症自愈之谜。 |
下列对癌症自愈机制的分析无误的一项是
A.人体心脏能分泌出一种激素,这种激素能够抑制癌细胞DNA的合成,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甚至可以直接杀死所有种类的癌细胞。 |
B.人体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够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从而提高淋巴细胞的转移功能,提升人的免疫力。 |
C.情绪高昂的人,心脏分泌的激素充沛,当激素达到一定量后,就能杀死体内的癌细胞或抑制它们的生长。 |
D.人类大脑能释放神经肽、神经递质等激素,它们能增强人的免疫功能,从而有利于癌症疾病的治愈。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已经证实,心理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和预防中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
B.科学研究发现,心理因素主要通过免疫系统来影响癌症的发生和转化。 |
C.人体心脏分泌物中有一种血管舒张因子,它能够杀死95%以上的胰腺癌细胞。 |
D.威尔斯揭开了癌症的底牌,发明了救人最后一命的激素,这对癌症治疗有着极大的意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11号。这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 1500平方米。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管台湾。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沈葆桢长相一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林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姨表亲通婚,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当时,将要到省城赴任的沈葆桢身无分文,还曾向人“挪川费百金”作为盘缠。到了省城,他租了二进三间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为此他还发出了“屋价之贵,可谓极矣”的感叹。1855年,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了这个宅院。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了。第二年,江西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沈葆桢采取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扬名官场。此后,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沈葆桢的主要工作。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于给了他27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这里过了几天清静日子。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并告诉他们,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可惜那时中国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无法让人有一丝的安宁。1866年,沈葆桢接到熟人左宗棠的邀请,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时他还重孝在身。
左宗棠请沈葆桢出山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三顾茅庐,二人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院里畅谈了很久,左宗棠准备打造中国自己的海军,而沈葆桢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选。左宗棠第一次来到沈宅,恳请沈葆桢出山继承船政事业,沈葆桢婉言拒绝。左宗棠保证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并给他推荐著名商人胡雪岩相助,所有人马,归其调遣。沈葆桢还是犹豫不决,左宗棠干脆上疏,推荐沈葆桢主持船政。清廷降旨,署沈葆桢“先行接办”,“不准固辞”。本无心官场的沈葆桢,还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将办公的地点设在了自己的宅子里。宫巷11号这个普通的民宅成了中国近代船政工业的思想发源地。沈葆桢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8年时间,造出了5艘商船和11艘兵舰,而就是这些轮船,后来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沈葆桢还创办了“近代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人才的摇篮”——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刘步蟾和林永升、清海军总长刘冠雄、中国海军元老萨镇冰……
沈葆桢虽多受林则徐儒雅之风的熏陶,但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他果断宣称“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于小事方面,有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
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后,沈葆桢被派往台湾加强防务。此后,他兴建台南的亿载金城和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城,建设苏花公路前身、新中横公路前身等,废除渡台禁令,鼓励民众到台湾开垦,促成了台湾政经中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2009年,台北市府为了纪念沈葆桢,将市府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在南京与世长辞。他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节选自《文史参考》2011年总第44期,有删节)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沈葆桢的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从家庭成员和朝廷官员两方面,表现出了他的不平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B.林则徐早早看好了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又聪慧好学的沈葆桢,为了照顾他的健康,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他。 |
C.沈葆桢赴省城担任九江知府时身无分文,只好向别人借钱作盘缠,后来还为了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 |
D.左宗棠为请沈葆桢出山而三顾茅庐,第一次来恳请,第二次作出保证,第三次后则上疏推荐,终于实现了心愿。 |
E.沈葆桢的部下有人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这样的小事表现了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本文第一段引用郁达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作为“晚清名臣”,沈葆桢有哪些主要功绩?请简要分析。
成就沈葆桢“名臣”声誉的原因有很多,请就你对“出身”、“读书”、“无私”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黄昏
萨特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败者的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一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人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急忙跑开了。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中提到那些小人物“荡来荡去、无声无息” “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是为了说明他们是一群被社会遗忘的人。 |
B.年轻人讲完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意味深长的沉寂,这沉寂里有年轻人想引起对方同情照顾的心理,也有葛尔特茨比对其故事有无破绽的思索。 |
C.年轻人的诡计被识破之后,顺着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这一份高傲,是对葛尔特茨比的不满,是对自己行为的肯定与满足。 |
D.本文主要使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葛尔特茨比和年轻人的形象,而塑造老人的形象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 |
E.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三个失意者的形象,意在通过他们之间的曲折故事,来巧妙揭示小说“坏人防不胜防”的主题。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事,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中的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篇小说的情节设计精巧,题目也富有深意。请你就题目“黄昏”和情节、主题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尽管说,技术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由来已久,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技术却更多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并因此而为上流社会所不屑谈及。人们常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反映的就是社会主流思想对技术的忽视;《师说》中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虽不见得就是韩愈的想法,但是至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实际状貌。事实上,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技术比之前人们的想象要深刻得多。
一般而言,一种技术正在发挥其作用时,往往处在一个“自我隐蔽”的状态。就像我们所戴的眼镜,当它正常地发挥作用时,它往往是不被我们的眼睛所注意到的。我们的胃、大脑一刻不停地在工作,但是我们一般感觉不到它们的重要。只有胃疼了、病了,我们才会在它的存在而外,感觉到它们是比较重要的人体组织。所以,越是好的、合适的眼镜或越是健康的组织,我们可能越是注意不到它。庄子所言“得鱼忘筌”,收获了鱼,就忘掉了捕鱼的工具,大概也就是对当时一种比较普遍的世象的解说。因此,人们一般习惯认为,技术性的东西只是一些不自觉就会隐退的旁枝末节,当然也就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
另外,不管是在古代西方还是在古代东方,学术传统的重要特点就是不太去追究那些外在于我们的操作方式,而注重其内在的理路,注重道理的证明、推理和演绎。而证明、推理和演绎的过程,恰恰是不必诉诸外部经验即一般技术的。它们只是在自身内部进行,在思路、理路里面走。而那些与技术紧密相关的技术操作者往往置身社会底层,其对技术的推动作用的理解还缺少足够的影响力。因此,尽管技术也对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社会思想的主流仍然一直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的特征。就像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笛卡尔也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更说,人就像一根芦苇,一滴水就可以把它压弯,所以人很渺小;然而他又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人因着自己的思想而获得尊严,成就伟大。
近代以来,一些传统开始慢慢改变。曾经作为人类思想的“外在者”的技术,也开始慢慢地进入到我们视野的中心。其实,技术恰恰是思想的一种显性延伸,技术凸显了思想的可贵与成熟。也正因为如此,技术的长足进步,也就仍然有赖于人类思想的深入和发展。对文末“一些传统开始慢慢改变”中“传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更多的是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 |
B.技术性的东西只是一些不自觉就会隐退的旁枝末节,难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
C.学术传统的重要特点是注重其内在的理路,注重道理的证明、推理以及演绎。 |
D.技术其实就是思想的一种显性延伸,技术的进步,凸显了思想的可贵与成熟。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处于工匠和民众劳作技艺层次的技术,很久以来就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
B.在过去,眼镜、筌等技术性因素在生活中只被当做旁枝末节,没有发挥决定性作用。 |
C.学术思想与技术实践的关系相对分离,是古代东方和西方学术传统中相似的特点。 |
D.近代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深刻意义,动摇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特征的认识。 |
对技术在过去长期被忽视的原因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的自我隐蔽特征导致了很多人难以感觉到技术的重要性。 |
B.古代学术传统注重对理的证明、推理和演绎,影响了社会主流对于技术的正面肯定。 |
C.社会底层的技术操作者对技术的理解没有影响力,难促成人们对技术的广泛认同。 |
D.人类发展中主流的社会思想一直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的特征而使技术受到轻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