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智慧与国学
王小波
物理学家海森堡给上帝带去了“相对论”和“湍流”两道难题。我也有一个问题,但我不想向上帝提出,那就是什么是智慧。当然,不是上帝的人对此倒有些答案,但我总是不信。相比之下我倒更相信苏格拉底的话: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还有些妙论我更加喜欢: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
如果说我们都一无所知,中国的读书人对此肯定持激烈的反对态度:孔夫子说自己知天命而且不逾矩,很显然,他不再需要知道什么了。后世的人则以为:天已经生了仲尼,万古不长如夜了。再后来的人则以为,精神原子弹已经炸过,世界上早没有了未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说,中国人总要以为自己有了一种超级的知识,博学得够够的、聪明得够够的,甚至巴不得要傻一些。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以为,因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可以坐待世界上一切寻求智慧者的皈依——换言之,我们不仅足够聪明,还可以担任联合国救济署的角色,把聪明分给别人一些。一种如此聪明的人,除了教育别人,简直就无事可干。
马克•吐温在世时,有一次遇到了一个人,自称能让每个死人的灵魂附上自己的体。他决定通过这个人来问候一下死了的表兄,就问道:你在哪里?死表哥通过活着的人答道:我在天堂里。当然,马克•吐温很为表哥高兴。但问下去就不高兴了——你现在喝什么酒?灵魂答道:在天堂里不喝酒。又问抽什么烟?回答是不抽烟。再问干什么?答案是什么都不干,只是谈论我们在人间的朋友,希望他们到这里和我们相会。这个处境和我们有点相像,我们这些人现在就无事可干,只能静待外国物质文明破产,来投靠我们的东方智慧。这话梁任公1920年就说过,现在还有人说。洋鬼子在物质堆里受苦,我们享受天人合一的大快乐,正如在天堂里的人闲着没事拿人间的朋友磕磕牙,我们也有了机会表示自己的善良了。要不是达•伽马找到好望角绕了过来,我们还真闲着没事干。从汉代到近代,全中国那么多聪明人,可不都在闲着:人文学科弄完了,自然科学没得弄。马克•吐温的下一个问题,我国的一些人文学者就不一定爱听了:等你在人间的朋友们都死掉,来到了你那里,再谈点什么?是啊是啊,全世界的人都背弃了物质文明,投奔了我们,此后再干点什么?难道重操旧业,去弄八股文?除此之外,再搞点考据、训诂什么的。过去的读书人有这些就够了,而现在的年轻人未必受得了。把拥有这种超级智慧比作上天堂,马克•吐温的最后一个问题深得我心:你是知道我的生活方式的,有什么方法能使我不上天堂而下地狱,我倒很想知道!言下之意是:忍受地狱毒火的煎熬,也比闲了没事要好。
是啊是啊!我宁可做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文章第三段引述马克•吐温的故事,主要有哪些作用?
                                                                             
                                                                             
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风筝
(1)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2)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3)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4)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5)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棗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6)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7)“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8)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9)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我”对风筝十分厌恶,有哪两种具体表现?
答:

2、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
答:

3、联系上下文看,“精神的虐杀”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答:

4、“我”极力企求小兄弟的宽恕,而小兄弟却“什么也记不得了”。这一组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

5、文章结尾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6、当“我”得到完全的胜利,傲然走出,“留她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时,小兄弟有什么表现?请展开想象,用100字左右描述出当时的情景。
答:


垂钓的乐趣在于一个静字。
林雨堂先生谈纽约长岛的钓鱼,谓“百数十条船同在海面,灯火辉煌,环顾三五里内,尽是渔船”,则是洋式的钓鱼,和中国的渔樵之乐比较,则未免显得热闹而又俗气。
中国文人画家笔下的渔樵之乐,是象征着中国人对出世隐逸生活的一种向往。正如欧阳修所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垂钓的目的不在垂钓,而在远离尘寰的嚣嚷争夺,是亦在“山水之间”也。
我最喜欢元朝白仁甫的名句:“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那境界何等淡薄,何等旷逸!
紧张忙乱的现代生活,常使人沉迷名利,忘了自己。能抽空到山崖海滨,放一丝钓线在浩淼迷茫的烟波,体会一下简素安闲的渔父生涯,会觉得心胸开朗宁静,“渔父之意”固也不必在“鱼”也。
谈渔樵之乐,就不能不想到郑板桥的道情。那“老渔父,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画寒……”的画面,正是哲人文士们所全心向往的旷达隐逸,与世无争的人生最高境界。
而张志和的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多么潇洒!能够领略在斜风细雨中垂钓之乐的人,他的胸襟是多么飘逸!
垂钓的画面,应是;如朱希真词中所谓“天与一轮钓线,领烟波千亿”,在意境上才能给人以“人生如蜉蝣,繁华似春梦”的感受。
“百数十只渔船,灯火辉煌”的美式垂钓,是以人和物质为主体的拥挤的垂钓,离不开尘间扰嚷。我国古人的垂钓则是以宇宙和精神为主体的清幽的垂钓,能给人一种超脱的力量,抛却俗世名利,带回淡泊豁达的胸襟。
中国的哲学,从垂钓一事,可见全豹。
【注释:①出世:超脱人生。②蜉蝣(fú yóu):昆虫的一科,寿命很短。】
1、文中所提到的“渔樵之乐”反映了古人的人生最高境界(用文中的8个字回答)。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发挥想象,在第⑧段的横线上补上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垂钓的画面,应是

3、作者在文中对“中式垂钓”和“美式垂钓”进行了比较,请简要概括二者的区别。
答:


4、对事物的认识,由于角度不同,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垂钓”,作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是否赞同呢?请就“垂钓”谈谈你的看法。
答:

会飞的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了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yíng)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唱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
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更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含着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阴小道上飞来飞去。
一年后,我把从林阴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nèn)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
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
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的白色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吗?
1、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轻 yíng()娇 nèn()
2、文章第一段中写“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有什么作用?
答:

3、用“”在文中标出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2分)
4、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都和蒲公英有关。妈妈这样做的用意是
答:

5、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6、最后一段中“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是什么?
答:

感谢贫穷
贫穷这个字眼,似乎总与我结缘,一直陪伴我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小时候,贫困的家庭温饱都不能解决。到了七岁,我瘦得风能吹倒,决不是夸张。面对一学期两元钱的费用,父亲锁紧了眉头。无奈,我只得“发扬风格”推迟入学。要想兄妹五人同时读书,这简直是天方夜潭。等到第二年兴致勃勃地去报名,老师说啥也不愿收下瘦小的我。我的哀求感动了父亲,父亲的请求感动了老师。就这样,每天十多里的山路往返,风雨无阻地跋涉,成为我平生最大的乐趣。小学毕业之际,我以优异成绩准备跨进离家更远的学校去住读。
“人有旦夕祸福”。此时,母亲的去世给家人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昔日的欢笑从此在大家庭中消失,我也面临辍学的危险。瘦小的我能干点什么呢?父亲只得在叹息声中送我进校。因为交不起住宿费,我的床铺只能拿教室的桌椅代替。北风呼号的冬季,也是我最难熬的不眠夜,趁着蜡烛快要熄灭的最后几点蓝色火焰,我以最快的速度铺好“床铺”。没有垫絮,一床半新半旧的棉被折成两半——一半垫底,一半做盖,偶尔山顶几只猫头鹰发出恐怖的怪声,我不禁颤抖着赶紧蒙上被子。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就这样,我一天天地盼望着冬季的结束。
天道酬勤。在我做完勤杂工挣回高中最后一笔学费的几个月后,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如期飞至家中。面对这份我苦苦耕耘的收获,贫穷的山村沸腾了。父亲面对乡亲们的祝贺,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我要“飞”走了,忧愁的是要有一笔对于我们来讲类似天文数字的2000元学费。为了这笔学费,一家人东拼西凑一个多月后还差一半。起程的日子到了,一向坚强的父亲流了泪,我咬着牙含着泪离开了家乡。我说我要用双手和大脑来养活自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我做家教、打工挣来了一份又一份血汗钱时,我的同龄人正三天两头地写着家书寻求“经济支援”。我的父亲很惊奇我的经济来源。舞厅不敢进,录像厅与我无缘,我仿佛超出了那个热闹喧嚣的世界。当然,图书馆中又多了一个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的我。读书、写作、打工,这就是我大学的全部生活。
当我接过那张本科学位的证书时,我的眼圈湿了。我很庆幸在大学四年里,我用辛勤战胜了贫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让人羡慕的成绩。菁菁校园中,掌声时常为一个贫穷的大学生响起,我生活在光环之中。
当我穿着用稿费买来的球鞋寻觅工作时,我敲响了一家家条件苛刻的用人单位的大门。进门时一身自信,出门时满身轻松,我就这样潇洒地战胜了一个个“包装”潇洒的同龄人。当我毅然决定投身教育事业时,他们都觉得不可理解。我说我喜欢那份清贫中的个人追求。
仔细回想过去的路,我时常被莫名的感激包围着。寒夜里灯光下独坐读书,夜里搓着手拿起笔来狂舞一通后,我的心里很坦然。
如今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我已经脱离了贫困。时常有读者要我谈生活的感受,我只能用四个字——“感谢贫穷”来概括。在我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时常被它吓倒,没有力量去超越它。
感谢贫穷这所最好的学校,它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尝遍艰辛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前方的路——跨过一道道山,追求应该追求的。
1、第1段在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答:

2、最能突出作者家庭贫穷的语句是哪几句?
答:

3、第3段“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一句,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4、“我要用双手和大脑来养活自己”,从这句话能看出作者是一个具有什么性格的人?
答:

5、本文作者向人们展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

憨厚的微笑
我家住在宾馆旁边,出门办事都要从宾馆门前经过。有位矮墩墩的黑脸汉子在宾馆门口摆烟摊。每次我经过他的摊子时,他总是对我点头微笑。那笑容虽然透出一种憨憨的傻劲,却是真诚的。
起初,我对他的微笑报以客气的点头,久而久之我就感到莫名其妙了,不仅对他那副不太讲究整洁的邋遢相生出厌恶,甚至对他的微笑报以不屑与鄙夷。可他全然不在意我的表情和态度,黝黑的脸上依然荡漾着真诚憨厚的笑容。
我有些受不住了,有些不客气地问他:“老板,你认识我吗?”
他轻轻地摇摇头,嘴唇动了一下,欲言又止。我说:“那你干吗总是对我笑呢?”我话一出口,就立即感觉到自己真是愚钝,他一定是把我当成大老板了。于是我从包里掏出10元钱,说:“来盒白沙烟吧。”
他望着我,脸上掠过一丝惊讶,憨笑道:“你又不吸烟,嘿嘿,买烟干吗?”
我好生奇怪说:“你怎么晓得我不吸烟?”
“你常在这儿经过,我从没见你吸过烟。”他不好意思地笑笑,“看你的手指都是雪白一个的,不像吸烟的人。”
“你说对了,我确实不抽烟。但你对我笑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我买你的烟,多跟你做些生意吗?”
他一听这话,脸微微泛红,不好意思地说:“不是的,不,先生你别误会。因为,因为你和那位王先生长得很相像,第一次见到你时我还真以为你就是那位王先生哩!后来我晓得你不是。唉,我这辈子还能不能见到他哩……”说着他好像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王先生是谁?”我急迫地问他。
这时,汉子把他屁股下的木椅让给我坐,自己靠在宝笼架上,慢慢向我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三年前,他的独生女儿患急性脑膜炎送医院,交费时差了82元钱办不了入院手续,一位同在医院看病的王先生得知情况后为他解了难。医生后来说要是再晚半个小时,人就没救了。女儿痊愈后,他下了岗,靠摆烟摊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两年多来,他一直在打听王先生的下落,想还给他那82元钱,并再次当面致谢。他常用这件事教育女儿:钱财重要,但仁义更重要,知恩图报是做人最起码的品德。
听完他的讲述,我默然无语。面对他憨厚的微笑,我心里酸酸的,有些愧疚,也有些激动,不知是为那王先生的义举,还是为这黑脸汉子的知恩图报。
当我羞愧地离开黑脸汉子时,他追上来将那10元钱塞到我手上,说:“你不吸烟的,我晓得你不吸烟的。”说话时脸上仍然浮现出憨厚的笑容。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在记叙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

2、黑脸汉子对“我”点头微笑的原因是什么?
答:

3、“听完他的讲述,我默然无语。”为什么?
答:

4、文中为什么多次写到“我”对黑脸汉子微笑的不屑与鄙夷?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