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永远中国心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就职大典上曾经说过这样一句震撼天下亿万人们心灵的话语:“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这句话,在时时刻刻以祖国利益为重的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先生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曾宪梓曾饱受旧中国内忧外患之苦,此生此世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祖国的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以,他怀抱赤诚爱国之心,要为自己的国家分忧解难,为振兴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而做出应有的一份贡献。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七十年代中期,曾宪梓创立金利来并在香港站稳了脚跟。他首先以投石问路的方式向家乡梅县的华侨大厦赠送了两部汽车。那一天,曾宪梓怀着激动的心情,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受到故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当曾宪梓怀着复杂的心情,看到经历文化大革命后,家乡的工厂、学校和民居已变得破烂不堪,乡间学校的数目还不如解放前的时候多时,忍不住热泪盈眶。想到自己深受祖国培育之恩,但却未能留在国内参加经济建设,心里更是觉得十分难受,一种儿子对深爱的母亲未尽天职的惭愧之情油然而生。曾宪梓从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要创造更多的财富,为祖国的经济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从一九七七年开始到一九九四年这十几年来,在家乡以及全国各地的捐资总额已经超过二亿三千万元,捐赠的大小项目超过二百项,为祖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宪梓常对人们说:“解放前我的家里很穷,从小被人瞧不起,小学毕业后就没有机会读书了,新中国成立后,我才有机会重返校园。我就是靠着国家的助学金才得以顺利读完中学、大学的。所以,我要尽职尽责地回报祖国,回报家乡。”一九七七年,曾宪梓给母校东山中学捐建了第一座在当时首屈一指的教学大楼。从那时候起,曾宪梓就规定自己每年要按实际能力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解决各种难题,开始每年五十万以上,以后每年逐年递增,从一百万、三百万、五百万、一千万……他决心这样一路捐赠下去。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多年的理想,帮助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由曾宪梓捐资一亿港元、与国家教委合作设立的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基金会”将奖励内地的优秀教师,其中主要侧重于师范院校的教师。
曾宪梓多年来在为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同时,更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诚挚的爱心。他觉得只有体魄强健的民族才有可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于是,曾宪梓利用家乡“足球之乡”的优势,投资兴建足球场,捐资举办足球邀请赛,资助各大足球队外出比赛。热爱足球的曾宪梓不仅仅只局限于对中国足球事业的关注上,对于中国的整个体育事业,他都不遗余力地倾注了他的满腔热情。无论是洛杉矶奥运会还是汉城奥运会,曾宪梓都亲自设计,亲自选料,制作出数千条绣有中国奥委会会徽的深红色优质领带,赠送给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满载而归,获得辉煌的成绩,名列世界第四,曾宪梓兴致勃勃地给每一位荣获金、银、铜牌的运动员以及教练员、工作人员发放巨额奖金。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曾宪梓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他决定出资发起“金利来、银利来偕百家名店支持北京申办二〇〇〇年奥运会”大型活动。曾宪梓说:“我们可以挺直腰板,向世界宣布:中国有条件,有能力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
曾宪梓说:“祖国和家乡是生我、养我、育我成长的地方,祖国有恩于我,我必须终身回报祖国。只要金利来不破产,曾宪梓不死,我对祖国的回报就不会停止。”
曾宪梓,一个将自己的躯体、灵魂、金钱、乃至生命与中国的繁荣昌盛、中国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似乎随时都可以为他的祖国喷洒满腔热血。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社会里,曾宪梓的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高风亮节,是所有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共同的骄傲。中国,响当当、亮堂堂的中国,正在以不可估量的凝聚力走向崛起、走向腾飞的中国,应该为成功地拥有和培养出这样杰出、这样忠心的儿子而自豪。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两项是(   )(    )

A.曾宪梓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传统的道德规范里最首要、最核心的二字就是“忠孝”,也就是对国家要忠诚、对家乡人要孝悌。“中国”这两个字,在曾宪梓的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
B.曾宪梓也知道,靠他一个人是不能拯救整个中华民族的。但如果通过个人的努力,影响和团结众多的人一道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出力,那么这种力量就非同小可了,中华民族赶超世界先进民族也就为期不远了。
C.曾宪梓对家乡的捐助是多方面的。在家乡投资建厂,是帮助家乡人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而资助体育事业的目的则不同,是为了维护中国人民的尊严,是比物质层面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D.曾宪梓以拳拳赤子之心,倾力回报祖国的高风亮节、大义之举,与当今社会某些人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形成鲜明对比,是所有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共同的骄傲。

E. 记述重要人物,特别讲究客观、真实、准确。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方式并采用对照式结构,将曾宪梓在“解放前家里很穷,从小被人瞧不起”的悲惨遭遇和解放后在香港创业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简析曾宪梓先生的心路历程。 
指出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曾宪梓对祖国的回报的,并分别简要分析。
有人说,曾宪梓如此大规模的捐资,不否认有爱国心,但更主要的目的还是巧妙地做商业广告,因为他毕竟是企业家。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观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孤独的树和孤单的马
曲甲
那棵树在那片草地上站立了多久,没有人说得清楚。
还是去年的初秋,我慕名来到无数人寻梦的香格里拉,在碧塔海的边缘,看到了它。
它就那样孤独地站在那里。
导游说,生活在碧塔海湖水中的“中甸重唇鱼”,是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鱼类活化石。
可我更感兴趣的,却是这棵树,这棵孤独的树。
它是从哪儿来的呢?是风把树种吹到这里发芽儿的,还是飞翔的鸟儿将种子带到此处
长出来的,抑或是一根枝条顺流而下偶然间停在这地方就生根活下来呢?
它的不远处,碧塔海的湖面上,倒映着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和上面郁郁葱葱的森林。同是树木,但看得出它们并不是它的同类。那么,另类的孤独和距离的孤独,它是怎么熬过来的呢?山中的风声鹤唳,它又是如何挺过来的呢?.
我站在不远处的木栈道上,看着它。它也默默地看着我们这些总在毁坏着自然又似乎
对自然感兴趣的游人。人类世俗的生活里,你如果不能完全和社会融合,就难以得到承认且
会四处碰壁。你若与社会分离,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你就得有充分的勇气承受来自各方面
的压力……人树同理,它能独立于林之外,孤立无援地挺立于世,一定付出了代价,饱尝了艰辛!
果然,我发现它遍身是伤。主干上失去太多的树皮,导致它不能吸收充足的水和养分;
根部隆起的茎块,表明它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受到严重制约;枝丫间稀疏而缺乏生气的叶片,告诉人们这不是它本来的风采和身姿。这些都是风云雷电的使然,还是……猛然间,想起龚自珍《病梅馆记》里的那些描述,难道它也是被“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而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它饱受了苦难,在苦难中生长! 尽管注定已不能长成参天大树,
但它不卑不亢,不趋炎附势,坚强地独立于世,仅这一点就堪称林木中的伟丈夫!
我端起相机,从不同角度给它拍照。其实,它已经牢牢印在我的脑海里了。
……
离那棵树不远的地方,有一匹孤单的马,正在啃着地上的青草。
是正午。高原的阳光直射下来:刺得人睁不开眼睛。那匹马就在距离一群马约四五百
米的地方啃青草。
我对向着马群走去的团队说:“我不去骑马。”其实,我非常喜欢骑马,只是讨厌骑旅游景点那些被别人牵着的马。.
之后,我眯着眼睛朝它走过去。
“你为何不在马群里却独自在这里呢?”
它“咴咴”地喷着响鼻,摇头甩尾。我才发现它被一根长长的缰绳牵制着。缰绳的末
端,被一个木楔固定在草地上。
“谁把你栓在了这里?”·
它依然摇头甩尾,尾巴打着肚皮上的蚊蝇。我四处观望,周围了无一人。
我拔下木楔扔掉:“这下你可以走了,自由自在想去哪去哪!”
它依旧不动,依旧喷着响鼻,尾巴依旧打着肚皮上的蚊蝇。
我捡起缰绳,牵着它,他跟着我走。可我放开缰绳,它又停了下来。“你走吧,走呀,回到你的伙伴中去!”
它仰着头,朝着马群的方向“”地喷着响鼻,四蹄却仍停在原地。
(选文有改动)
14。仔细阅读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中“另类的孤独和距离的孤独’’的含义。(3分)
答:
(2)文章结尾部分,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孤单的马”的种种表现,有什么用意?(3分)
答:
15.文章引用《病梅馆记》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6.根据文意,说说“我”不喜欢“那些被别人牵着的马”的原因。(4分)
答:
17.文章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
成都的茶馆万岁
余杰
①最近,央视“生活”栏目拍摄了一个十大城市《市长与市民对话》的节目。其中,成都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入选城市。作为成都人,我自然很有兴趣参与节目的策划。在选择拍摄场地时,我建议选大慈寺茶馆。但是,有人却认为,大慈寺太破旧、太寒碜,不足以显示成都“现代”和“先进”的一面。于是,他们确定在新落成的“娇子”音乐厅拍摄。然而,与之类似的“现代化”的音乐厅,北京、上海、广州都有,纽约、巴黎、伦敦也有,而且可能比成都的还要好。在我看来,毫无地方建筑特色的“娇子”音乐厅,根本无法“代表”成都。相反,对于成都乃至全国来说,被打上了成都这个城市烙印的大慈寺却是独一无二的。
②有人说,成都是中国最休闲的城市。都江堰两千年的灌溉,将成都滋润得日渐丰腴。这里的物价指数,尤其是衣食住行的生活指数,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最低。“小富即安”的蓉城人,最懂得“体闲”的乐趣。这种生活方式,在现代化高歌猛进的时代,曾经被指责为“落后”与“懒惰”;而在人们开始反思单线推进现代化历程的今天,它又被赋予“后现代”的意义,被旁观者赞美和拔高。其实.这些看法都跟成都人没有关系。不管别人怎么看,成都人照样自得其乐地生活着,在淡雅的芙蓉花中,在常有的茶叶香味中,岁月就像流淌过城区的府南河水一样波光粼粼。
③泡茶馆是成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北京,老舍《茶馆》里的那种茶馆早已荡然无存。当中国的大城市们齐步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时候。这一类平民化的茶馆都逐渐地消失了。而在成都,它们居然大部分都保存了下来。大慈寺就是其中之一。说起大慈寺,在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据说。大诗人杜甫到成都的第一站,就是随难民到大慈寺接受施粥。在此后的好多朝代里,大慈寺既是佛教的重地,又是官民同乐的游玩场所。清苦、单调的佛教重地.在成都这个“花花世界”里,也被蒙上了一层快乐、轻松的世俗生活的色彩。也只有在成都,寺庙与红尘才不是对立的,而是水乳交融的。
④今天的大慈寺,既是“成都市博物馆”,又是一个老少咸宜的茶馆。一元钱的门票,五元一杯的盖碗茶,雕梁画栋,曲径通幽,檐下青苔,廊上书画,宽敞的天井,光滑的竹椅……这一切,真是“让人如何不爱她”。我每次回成都,跟流沙河、魏明伦、肖雪慧、冉云飞等文化界的师友会面,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约定在大慈寺。在这里,五元一杯的茶可以喝上一天,茶博士的服务一丝不苟,长嘴的茶壶远远地伸过来,滚烫的开水在半空中就像一道彩虹,却又全部稳稳当当地落到茶杯中,真是滴水不漏。我们围坐在一起,可以呆一整天而不挪动位子。这里不仅提供茶水,还提供早、午、晚三餐饭:回锅肉、豆花、夫妻肺片、担担面等大众川菜无一不具备。虽然做得略显粗糙,却别有一番乡土味道。旁边有卿卿我我的情侣,有全神贯注的中年人,也有逗笼中小鸟玩耍的老人。
⑤成都的茶馆代表着一种特别的生活态度!贩夫走卒都有资格进来喝一杯,歇一歇。在这里,并没有太明晰的等级尊卑观念,一杯茶水上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自古以来,成都就是一个重商的城市,加上地处帝国边缘,虽然天生具有小市民的俗气,却没有中原地带对权力咬牙切齿的热望。社会学家曹锦清在《黄河边上的中国》一书中,深刻地分析了河南人的权力情结,因为那里的人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办法就是获得权力;而这种权力情结在成都却淡薄得多,因为这里物产丰富、机会众多,随便当个小老板、个体户,都能过上比较舒心的生活,都能享受到泡茶馆的生活乐趣。
⑥茶香里,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温情。我要说:成都的茶馆万岁。因为,有茶馆的地方,尤其是有老百姓能够进去的茶馆的地方,就是“上帝正在保佑吃饱饭的人民”的地方。
(略有改动)
1.“成都的茶馆代表着一种特别的生活态度”,这里“特别的生活态度”指什么?为什么成都人有这样一种“特别的生活态度”?(4分)
2.作者为什么建议选大慈寺茶馆作为成都市《市长与市民对话》节目的拍摄场地?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3.第②段末尾说:“不管别人怎么看,成都人照样自得其乐地生活着,在淡雅的芙蓉花中,在浓郁的茶叶香味中,岁月就像流淌过城区的府南河水一样波光粼粼。”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并说明作者为什么选取“芙蓉花”“茶叶香味”“府南河水”来写成都人的生活。(6分)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本文多处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一个例子来具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2)作者为什么在结尾说“成都的茶馆万岁”?(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
野性的林
柳嘉
①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岭。
②瞧那辽阔、深邃、汪洋似的林海,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绿涛,横亘在眼前,那情调是多么粗犷。当我们进入林中,瞧着那藤萝缠绕、横如帐幔的林墙,隧如深渊的林窟,密如桩柱的林干,又使人坠入了朦胧的神秘之感里。
③这亚热带的原始森林多么富于野性。
④我在这里看到了力的素描和写生。野性不就是力的象征!雪莱的名句说得多好:“万物由于自然律,都必融汇于一种精神。”我却从森林里瞧出了大自然神笔的气势。它铁画银钩倔强而刚劲。没有这亘古如一的精神.便不可能有万物的滋生。每一粒种子落入土里便是力的萌芽,然后便有力的茁壮成长。你瞧,那每一棵树木都挺拔而昂扬,没有悠游的逸致,也没有一点儿踟蹰的迹象。它们只是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阳光。看得出来,在这横七竖八的密林里,它们的生长并不容易,在青春时显然十分艰苦,彼此间曾经出现过力的较量和搏斗。看那桢楠合抱着铁榈,高山榕的气根绞勒着另一棵大树,然而它们终于成长起来了。有的巨大得像擎天的柱石,几乎多人才能合抱;有的高达数十米,仰头还看不到它的尖顶;它们的根长成板状,一块一块地深深陷地里,仿佛是艘万吨巨轮的舵,支撑着这巨蘖,固如磐石。于是,我从这些勃勃的生机中好像听到了山林的心跳,看到了最美妙的刻画力的珍品。
⑤野性的林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它毫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它是这样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到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品性。被称为活化石的几千年前繁茂滋生的树蕨和铁榈依然健在。仅仅二万余亩的林区便有千种以上的乔木和草本。难道这还不够浑厚和丰满?绿楠干细似杖,鸟桕蕨径粗如椽,黄桐高可攀天,铺地蜈蚣低于脚齐,高山蒲葵叶大如伞,五列木青红相间,鸡藤果花纹五色,猕猴桃有方有圆,难道这还不够斑斓奇丽?然而这千姿百态都富于原始的美,每一棵树都闪烁着生命的光华、茁壮的异彩。春天的光,夏日的雨,秋季的风,隆冬的霜都为它们淡妆浓抹,使守林人觉得春色新,促人振奋;夏日暖,教人舒坦;秋色金,令人欢欣;冬色凝,使人坚定。他们也像森林里的树一样,爱上了这块土地,根深蒂固。
⑥我们愈往里去,只觉得绿的色彩愈重,泥土的气息愈浓,遍地的野趣也愈迷人了。我们可以从清脆的鸟声里听出画眉、白鹇、原鸡这些山野的精灵们对森林的热爱;从错杂的蹄印里看出鹿、豹、山猿、黄狼、马猴、野鸡,以至蟒蛇。这些丛林的壮士们依恋故土的深情。待我们到达森林的中心,越过淙淙的流泉,树丛尖端的奇景便展现在我们的头顶。在那万木之巅,各种吊兰如盆景低垂,碎骨补似繁花四散,奇花异草在树尖争妍斗丽,组成了一个奇异的空中花园。啊!高山盈盈,林木青青,异卉缤纷,我们竟可以从这儿追思到古森林那千姿百态的风光,使我们的美感向着智慧的高度上升。
⑦终于,我从力和美之中看到了希望。它们并不平庸.也毫不温驯;虽然似粗鲁、莽撞,但充满活力。野性难道不就是一种敢于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吗?在这儿,随处都可以找到这可贵品质的特征。瞧,所有的树木都坚信自己有立于众树之林的能力,它们从来也没有片刻放弃对光和热执著的追求。那先锋树种乘风飞来,落地生根。不论岁月多么漫长,它们凭借自己的力量便可以世代更新,绵绵不绝。
⑧野性的林让我们获得了力的启示,美的意念,希望的鼓舞和鞭策。我们虽然奔走竟日,却只感到清新的欢乐而毫无倦意。
1.“这亚热带的原始森林多么富于野性”,请解释这里的“野性”的具体含义。(4分)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阐发了“林”的“野性”特征?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
3.第⑥段作者写鸟兽、奇花异草,对展示野性的林有何作用?请从文章写作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6分)
4.出于对“野性的林”的热爱以及艺术表现的需要,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找出两种修辞手法,引用原句分析其作用。(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花一样开在心里
有一个女孩,在路边摆了个小摊。
这儿是郊外,女孩可以肆无忌惮不地打起一把很大很大的伞。女孩和她的摊子,就摆在大伞下。我那时候还在临川电视台上班,我每天都要骑摩托从女孩跟前经过。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忽视了女孩。或者说我每天来来去去从女孩跟前经过时,都没怎么认真看过女孩。
有时候我会认真看一棵树,一朵花,比如桃红柳绿的时候,我会停下来认真欣赏那些树,欣赏着树上的花。甚至,我会注视一些草,草不起眼,但在春天的时候,会让我感到它勃勃的生机。但女孩,我真的把她忽视了。我真的没怎么注意过她。当然,说完全没看她一眼也不是事实,偶然也会暼女孩一眼,女孩黑黑瘦瘦,毫不起眼,我没往心里去。说真的,那时候女孩在我心里,还不如一棵树一朵花或一棵草。
如果不是那次爆胎,我也许永远都不会注意到她。
那天天热,我的摩托车骑到女孩摊子那儿时,歪歪扭扭骑不动了。我赶紧下车检查,
发现漏气了。骑摩托最怕漏气,骑不动也推不走。正在为难,女孩过来了。女孩问我是不是轮胎漏气了。我没看女孩,但点了点头。女孩没再问什么,却从她的摊子里拿了一把气筒过来。我就有些惊喜了,问女孩是不是除了摆摊还修胎。女孩摇头,说经常有骑车的人的车在路上漏气,备一把气筒可以方便人家。女孩这话让我对她刮目相看了。这回,我认真看了她一眼。
接下来打气,但打了许久,轮胎也没有鼓起来。女孩见了,便说怕是要补胎吧。我说
肯定要补胎,但这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找得到补胎的人呢?女孩说我们村里有一个修车的人,他会补胎,要不,我去把他叫来吧。我说很远吗?女孩伸手指了指一个村庄,说不远,只有三四百米。说着,女孩走动起来,边走还边说:“帮我看一下摊子。”
我一直注视着女孩走去,直至女孩走远了,溶入远方那个村庄,我才回过神来。天天
都看得见的一个女孩,以前没怎么注意她,现在感觉到她的好了,感觉到她的热心。就像一朵花一棵树一棵草,你不注意它们时,不会觉得它们的存在。你注意它们了,会觉得那一朵花一棵树一棵草,都很美。这女孩,现在就给我这样一种感觉。
女孩很快出现了,她后面,跟着那个补胎的人。也是很快,我的摩托车修好了。出于对女孩的感激,我在走之前拿出钱要买女孩一包烟。女孩看看我,忽然问道:“你抽烟吗?”
“不抽。”我回答。
“不抽烟你买烟做什么?”
“我想感激你!”
“不卖。”
女孩真的没卖烟给我。随后买了一瓶水,但这瓶水却因为我没有零钱,让女孩白送给了我。
这女孩,我一直记着她,很久很久,都记着。就是后来我离开了临川电视台,我不再从女孩跟前走过了,但我还会想起她。有时候,我还会认真看着一朵花、一棵树或一棵草。这时候,我必定会想到女孩,会想到女孩那把很大很大的伞。这时候,我觉得那把伞仿佛也是一朵花了。
真的,那把伞,花一样开在我心里。
15.开头一段写了“那时候女孩在我心里,还不如一棵树一朵花或一棵草”,这句话什么意
思?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每小题3分)
答:①

16.“这回,我认真看了她一眼。”这句话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活动?
答:
17.文中说“这女孩,我一直记着她,很久很久,都记着”。请简要分析“我”记着这个女
孩的原因(至少3点)。
答:
18.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分析小说末尾“花一样开在我心里”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冬日的阳光
伊北
①北方的冬天是泾渭分明的。这泾渭分明里有点敢爱敢恨的意思,是清晰明括的痛,是大刀阔斧的冷,用凛冽一词形容绝不为过。北方的冬天总会给人措手不及的突袭感,一夜之间,风云突变,漫天的树叶飘落。早晨走到大街上,人们也毅然放弃秋天的时尚,套上臃肿的冬衣。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把手举到嘴边,去寻找一口白气散发出来的微热,年纪稍大的人,则把头脸包得严严实实,正式进入了与冬的搏斗状态。
②北方的冬天干、冷,空气仿佛也被凝结了,这反而让它显得透明,呈现出一种冻白的表象,这空气凝结成风,也是一大片一大片吹过来,肆虐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好似从天而降的玻璃片那么有杀伤力,吹到脸上,是刮拉拉地响。
③北方的冬天让城市失去了色彩,那摇落了满身华衣的道旁树,瑟缩地露出黑冷的形象,休克似的静静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即便是偶尔有些不落叶的植物,也多半被灰尘蒙住了原有的光彩,显示出一种苍老的绿,那是它抵御冬的外衣。明蓝色的天空下,这城市多半是灰黑一片,色彩的单一使得人们似乎冻住了,城市逐渐放缓了步调,那早前烦扰的车水马龙也少了许多吵嚷的喧嚣,原本的热闹变成了起不了多大作用的热身运动,转瞬即逝,变成更巨大的冷意。于是,人们多半无心在户外徘徊,见了暖气房就往里面钻的。
④北方的冬天唯一让人感念的就是那明黄的阳光。也可能是因为这冷气的过滤,那阳光格外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触,是渴望身处其中的愉悦。冬日的阳光不似夏日的阳光那样张狂、那样横冲直撞。它只是悄悄的,猫一样的,一点一点爬上这个城市大大小小的墙,阴暗在减少,光明一点点为这个城市披上盛装。这冬日的阳光有点温文尔雅的气质,是抚慰我们心灵的手掌。许多人隔着玻璃坐在阳光下,仿佛饥渴太久的植物,尽情吮吸着冬天难得的养分,静静地享受它带给人间的浅白、鹅黄。冬日的阳光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停留,它从不转瞬即逝慌慌忙忙,在冬的压迫下,它学会机巧地躲藏,这躲藏使它有点细水长流的气质,香薰一般缓缓释放。它悄悄的负载在每一个可供它休息的地方,温暖的空气里,晒过的被子上,冬日的阳光带着烘糊的芬芳,给身处严寒中的人们带来祈盼和希望。
⑤偶尔出外走走,掬一段冬日的阳光,那细细的粒子悄悄地温暖着我们的皮肤。它仿佛一朵敏锐的含羞草,树影或云朵一碰,它就迅速地退却。我们走在冬日的阳光里,自己也仿佛是一尾鱼,哪里有光我们便往那里游,在这个城市里晃荡。若是心情舒畅,我会独自坐在家中,有意无意地翻几页闲书,品几口香茶,累了,便合上书页,静静地遐想。“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品味着诗的悠长,我微微睁开眼,却看见那冬日的阳光,正在缓缓地移出朝南的门窗。
(选自《散文》2009年第2期)
14.文章标题为“冬日的阳光”,开头却花了大量笔墨写北方冬天的干、冷天气。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及表达效果。
⑴是抚慰我们心灵的手掌
答:
⑵自己也仿佛是一尾鱼
答:
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答:
16.在作者笔下,北方冬日的阳光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
答:
17.第④段写冬日的阳光,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