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中美关系错综复杂,曲折前行。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际上,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很少有选择的余地。当这些年中国的内战与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扩张同时发展时,美国对华政策的全球背景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初)国民党领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不管他们对美国来说是多么讨厌,美国除了支持他们之外别无选择。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894页
材料二 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新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美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至少在60亿美元以上,约占各国在华资本总额的80010,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民版)必修2
材料三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
——摘编自百度文库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和美国国内环境分析为什么美国“除了支持他们之外别无选择”,并说明这种“支持”对中国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尼克松改变了世界”和“世界改变了尼克松”这两句话的含义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新兴工业部门,在厂房、设备、技术要求和产品结构的复杂性等方面,都对生产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过去的独家企业无法满足的,而且一般没有足够的资金。……于是,集中资金的合股公司迅速增加起来,超大型企业垄断组织也就应运而生。
材料二:垄断组织在形成过程中,自然免不了兼并,兼并一般都是设备先进、管理有方的企业吃掉和收买效益差的企业,兼并后又以先进的那一套去改造落后的部分……企业大了,不仅资金充实,便利了技术改造,而且在管理上也会更讲科学。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请完成: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形成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1820年和1831年,奥斯特和法拉第分别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进而又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楞次通过实验总结出楞次定律,法拉第还提出了场和磁力线概念。这些认识,对于电力时代的到来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9世纪末,有线电报和电话已相继问世。赫兹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意大利人马可尼利用极为简陋的装置进行短距离无线电报实验并获成功。当时人们认为电磁波是直线传输,由于地球扁率影响,长距离传送信号是不可能的。锐意进取的马可尼经过不懈奋斗,最终于1901年12月12日在纽芬兰岛上收听到了来自大洋彼岸英国发来的信号。
请完成:
(1)19世纪晚期发生了第_______次工业革命,世界由__________时代进入__________时代。在这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重大变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法、日、俄相继进入__________阶段。这说明了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影响它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次工业革命中,科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纽芬兰岛属于(国家),其附近有著名的__________渔场,该渔场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到1872年,(德国)全国铁路总长度达到22426千米,超过了英国和法国,与此同时,德国还大力修筑公路,开凿运河,建设港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大规模的铁路修建给予采矿、冶金、煤炭和机器制造业以巨大的推动,促使德国工业发展的重心较早地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迅速建立起雄厚的经济基础,保证了其他行业的技术改造所需要的物资及装备,能够得到及时而充足的供应,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全面发展。
早在工业革命的准备时期,普鲁士政府组织成立了技术委员会,颁布了专利法……19世纪30年代制定了铁路法,以加强对铁路建设的统一规划、指导和监督。
工业革命初期,德国一方面积极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努力发展教育,国民科学文化水平显著提高,文盲率降低到欧美各国的最低水平,还培养出一大批像西门子那样集企业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于一身的优秀人才,获得了发电机、电炉、电车等一系列重大发明。到19世纪70年代末工业革命结束时,德国不仅在生产技术上消除了与英国的差距,而且在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方面超过英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世界近代史资料选辑》
请完成: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写一篇介绍德国工业革命的短文,内容应包括特点、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对德国经济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材料二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晋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摘自《杯居漫录》
材料三 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揖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关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摘自《蒹葭堂杂著摘抄》
材料四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摘自王夫之《黄书》。
请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怎样一种社会风气与观念?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与观念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北宋都城东京城内的街巷当中,随处都有商铺邸店和酒楼饭馆之类,繁盛的夜市也早已在开封出现。当时的洛阳、扬州、成都等大城市,其情况也和开封城相仿佛。在唐代的长安城和洛阳城内,坊巷只是住宅区,黄昏后坊门锁闭,禁止夜行,商店都集中在市里,所有的交易只能在市里进行,而且只能在白天进行。北宋的各大城市中,既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也突破了白昼和夜晚的界限。
请思考:北宋城市商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