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和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家结构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划分国家的领土,以及如何规范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限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代的)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就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执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把1787年宪法想象成定义一些封闭的“权力圈子”。对于各州权力,这些“圈子”规定了限制范围:在圈内的权力是被禁止使用的,所有在圈外的权力则被假设允许使用。对于联邦政府,这些“圈子”则规定了授权范围:只有在圈子内的权力是被允许使用的,凡是在圈外的权力都被假设为无效而受到禁止。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材料三 新帝国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最大的邦是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全部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当时有人讽刺说,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新帝国形式上是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参加帝国的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是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
——丁建宏《德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元代是如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权限的? 分析其作用。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美德两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3)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导致各国国家结构形式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学士倭仁”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抵御外侮。
材料二奕䜣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扰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其余也无不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中国人学习西学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
材料三 严复指出:“令成之称西人者,日必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技巧而已。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严复《论世变之亟)
请回答:
(1) 进入近代,用中学救亡还是以西学强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材料一、二分别代表了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说明各自的不同主张和依据。
(2) 从材料二、三看.近代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各自的实践活动是什么?
(3) 在近代.为什么会出现西学与中学优劣的争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
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材料二第三篇国家权力
第一章国民立法议会
第二节初级会议选举人的选任
第一条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年一次在城市所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
第二条凡属积极公民,必须:
在国王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
——法国1791年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有何区别。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与法国1791年宪法做出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原因。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资本的年代》一书中写道:19世纪中期是欧美资本主义全面胜利的时代,它以万国博览会这一自我庆祝的仪式拉开了序幕。1851年伦敦博览会、1855年巴黎博览会和1876年费城博览会无不昭示着这一胜利,向世界隆重地展示其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
请回答:
(1)19世纪中期欧美“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是因何实现的?
(2)西方为什么要以博览会来展示自己的成就?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举办了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界博览会,它吸引了19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308万人次的参观者。
(3)假若你是导游,准备向游客介绍旧上海民族资本家荣宗敬的社交生活,你将如何介绍他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体现出新潮冲击下旧上海社会生活。
(4)你认为2010年的上海赋予了世博会何种崭新的涵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商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简要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世界主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哪个历史大事件有关?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是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2)依据材料二,如何理解近代中国被“卷进文明中来”。
材料三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科技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
(3)材料三认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在历史上曾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简要分析错失第三次机遇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二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份比较表
材料三 1978年、1992年我国几种经济成份比较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里开始,改革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52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特点?到1956年又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又发生了什么变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该目标何时基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