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题目.(共12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⑶ 惧其不已也 已:
⑷ 无陇断焉 陇断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 甚矣,汝之不惠!
⑵ 何苦而不平?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 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4分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②念无与乐者念:
③非咨询不穷其致咨询:
④其实味不同其实: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非相度不得其情。《小石潭记》中所写的水、光、鱼、石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呢?
品析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中“压”字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7---10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⑴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⑵,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⑵翳:遮盖,这里指云。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
②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惟:
③略无阙处。阙:
④久之不散,亦可异也。异:下列各句中的“绝”与“沿溯阻绝”的“绝”,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 A.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 B.绝巘多生怪柏。 |
| C.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三峡》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隐天蔽日()⑵素湍绿潭()
⑶属引凄异()⑷沿溯阻绝()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疾也以钱覆其口 | B.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
| C.自三峡七百里中自为其名 | D.春冬之时前时之闻 |
翻译句子
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郦道元的《三峡》中都引用了猿猴的叫声来表现作者当时的心境,请简析二者感情色彩是否相同?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后面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尊君在不
(3)君与家君期日中 (4)太丘舍去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用“/”为下列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太丘舍去(2)去后乃至面对友人“过中不至”竟还“对子骂父”,元方以“”和“ ”来回击。(用原文中词语回答,2分)
文中的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后面的小题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用“/”划出下列句子的语意停顿,只划一处。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一寺临河干()②阅十余岁()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④转转不已()翻译下列句子
①二石兽并沉焉。
②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