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一个传教士在基督教世界中只是一个职位的充任者而已。当他担任某种职位时,他享有较高的地位;当他被免职之后,他仍是一个农民或一个市民,与其余的人并无分别。” 他想强调的是
| A.农民或者是市民都有可能成为僧侣 | B.传教士可能随时被免职 |
| C.人在上帝面前享有平等权利和地位 | D.世俗权力一定高于教权 |
“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
|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
|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
|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
“‘日不落帝国’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业主开创的,而不是殖民军队和海军将领们通过征服缔造的。”这句话旨在
| A.肯定工业革命对英国殖民体系形成的重要作用 |
| B.反思英国在世界范围殖民体系形成中的侵略性 |
| C.揭示英国经济实力远在军事实力之上的事实 |
| D.强调英国资产阶级主导帝国的发展而非殖民军 |
西方人普遍认为,哥伦布是“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晚近(最近)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由此可推测,欧洲主流教科书在叙述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时重点写
①确立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②传播天主教
③掠夺金银财富 ④推动商品输出
|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①②④ |
20世纪初,中国沿海及内河沿岸的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内陆乡村依然是“昼出耕田夜织麻”,农民主要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的基本需求。这说明当时
|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
|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
晚清时期,《中国女报》介绍西方杰出女性时,逐渐从贤妻、孝女转向女爱国者、女政治家。这种变化表明
| A.革命取代改良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
| B.辛亥革命成功使女子获得了解放 |
| C.女性的政治地位已与男性完全平等 |
| D.女报逐渐担当起国民教育的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