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武侠小说与历史的有机结合,为武侠小说本身营构了一个更为广阔、深远的文学表现空间,同时也使武侠小说本身跳出了纯娱乐文学的范畴,有效地提升了这一小说品种在整个文学园地中的地位。
与其他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家相比,金庸有着更为清醒、自觉的历史创作意识。他的十五部武侠小说,构筑了一个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巨大历史时空。在这个巨大的历史时空中,侠客们的笑傲江湖、行侠仗义与历史人物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彼此纵横交错,虚实相生,共同演绎出一个迷人的艺术世界,历史文本与武侠小说得到有机统一。
金庸总是别出心裁的择取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之与武侠小说情节编码的传奇性原则保持高度一致,这样,历史与武侠之间不仅消解了“伟大的神话对立”,而且形成了一种相互转换、相互生成的良好循环关系。综观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的历史题材,我们发现其来源渠道大约有以下三种形式:某些尚有争议的正史;富有传奇色彩的野史;生动的民间历史传说。上述三类历史题材本身富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却又并非空穴来风,自行其是,使得金庸在处理武侠与历史的关系时可进可退,可虚可实,为其艺术才情的纵横驰骋营构了一个游刃有余的表现空间。
这种处理历史题材的艺术手法符合金庸本人的历史审美观:没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小说作者可选择其中一种说法来加以发挥。通过历史文本传奇化的艺术手法,金庸成功地把历史纳入到武侠小说的传奇轨道中,使历史与武侠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大大提升了武侠小说的可读性。
文学文本的历史化是金庸在武侠小说中成功还原历史的主要手法。所谓文学文本的历史化,就是凡在武侠小说文本中涉及到尚有争议的传奇性历史题材时,金庸均引经据典,采取学术论文中脚注、尾注或按语的形式,对争议之处一一详加说明,让历史走出文学语境,重新回到历史文本中。
历史文本对武侠文本的这种有意识嵌入,使历史文本与武侠文本构成了一种“互文性”,两者相互对照,相互说明,这种处理手法既使干瘪、抽象的历史题材在武侠文本中焕发出迷人的艺术光彩,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持、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反映了金庸本人高度的审美自觉与历史自觉。
(摘自《华文文学》)金庸写武侠小说偏爱三类传奇性历史题材,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
A.这类题材能使武侠小说跳出纯娱乐文学的范畴,有效提升武侠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 |
B.在作者看来,没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武侠小说创作中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
C.金庸喜爱的三类历史题材本身富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又有一定的历史事实根据。 |
D.这类题材使金庸在处理武侠与历史的关系时可进可退,可虚可实,便于发挥其艺术才情。 |
结合全文内容看,对末段中“互文性”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武侠小说与历史的有机结合,为武侠小说本身营造了更为广阔深远的文学表现空间。 |
B.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与武侠小说情节编码的传奇性原则保持高度一致。 |
C.历史与武侠之间不仅消解了“伟大的神话对立”,也形成一种相互转换、相互生成的良好循环 关系。 |
D.历史文本与武侠文本相互对照、相互说明,使历史题材焕发出迷人的艺术光彩,又最大限度地 |
保持和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依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按照金庸的历史审美观,他在创作武侠小说时,一般无意采用已有定论的历史题材。 |
B.引经据典,采用学术论文中脚注、尾注或按语等形式是金庸武侠小说成功还原历史的唯一手法。 |
C.武侠小说如不能很好处理虚拟的江湖世界与真实的历史或现实世界的关系的话,就会缺乏可读性。 |
D.武侠小说编排故事情节时要符合传奇性原则,金庸喜好的三类历史题材正好符合这一原则。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传统花鸟画创作在汉语修辞中的意义
韩云清
花鸟画的原始符号造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壁画及画像石等中就已出现。但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却始于唐宋。尤其在宋代,由于赵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一个由专业画家参与的宫廷画院应运而生,花鸟画创作开始有了一个长足发展。在文人画的推动下,这些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花鸟画创作,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赏心悦目,而是开启了一个把艺术形象从属和服务于某种观念和文化的新时代。诚如苏东坡评文同画竹所言,“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宋元时代的花鸟画是通过对具有隐喻和拟人化手法及具有象征意义绘画对象的承继和拓展,使花鸟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了比人物画和山水画更为广阔的天地,花鸟画也因而开始了与自然、与社会、与人性和伦理道德的巧妙融合。
就大多数人而言,一些有着基本温饱的市民阶层依然执著地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和希望。于是,画家们将诸如“大吉大利”“荣华富贵”“富寿延年”这类含有民俗性文化的美好字眼儿,融入汉语修辞方式中去,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许许多多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绘画作品。
从汉语修辞学角度看,花鸟画的许多优秀作品,大多与艺术语言的修辞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自古有“书画同源”“诗画一体”之说。从汉字的发生、发展的进程看,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按许慎的说法,其形成的基础是“观象取象”。由“观象取象”生成意象,再由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意象无疑是汉民族语言文字符号生成的必要条件。而意象也正是中国诗、书、画创作的基础。人们所熟知的“胸有成竹”的“竹”即为意象,就是“以象示意”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汉语修辞学,其中包括拟人、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也是在前人的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最早的表意文字是象形文字,是通过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的组合来表达其意义的。汉字中又存在着大量形声字,它兼有表意和表声的双重成分。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以及由此而组成的词和词组,无疑是花鸟画在表达观念上的极好文字载体,也给汉语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创作提供了无限空间和可能。以大家所熟悉的齐白石的一幅画作为例,画面构成是一只盛满青果的木桶,题名却是“祖国万岁”,这其实就是“一统万年”的谐音,即同音不同字、不同义双关。花鸟画的观念性、象征性以及对各种物质符号的选择和运用,其主要媒介是汉民族语言文字。花鸟画创作中所融含的各种修辞方式及由这些修辞方式产生的种种修辞风格,无论从造型的稳定性,还是从主题的鲜明性上看,总是与语言的稳定性、语言的实用性相关联。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
6.下列对“花鸟画的产生与发展”,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花鸟画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壁画及画像石中已经出现了原始符号造型。
B.花鸟画始于唐宋时期,特别是在宋朝时期,宫廷画院有了专业画家参与,使其开始有了一个长足发展。
C.在文人的推动下,花鸟画的创作就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不只为了赏心悦目。
D.花鸟画在宋元时期对象征意义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因此花鸟画有着比人物画、山水画更为广阔的天地。
7.下列对“无疑是花鸟画在表达观念上的极好文字载体”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形声字有表意和表音两方面特征,具有花鸟画体现的修辞方式。
B.汉字表音、义的不同可以使花鸟画体现出很好的观念和思想。
C.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词、词组,能够很好地表达观念。
D.花鸟画表达观念靠汉字,汉字意义的体现也可以花鸟画为载体。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福寿延年”等人们认为美好的字眼儿,融入汉语修辞方式中,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花鸟画。
B.“书画同源”的意思是汉字与花鸟画的来源是一致的,许慎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个观点。
C.“意象”是汉字生成的必要条件,因为汉字开始是象形文字,就是从事物的特征中产生的。
D.花鸟画创作中融入的修辞方式和修辞风格与语言的稳定性和实用性有关联。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8分,每小题2分)
①尽管有许多人把真、善、美看作科学、艺术和宗教的形象,但科学家作为“真理之是”的近似,并不能占据三元统一的“真善美”之“真”的位置。真、善、美是人类的理想,而所谓科学真理却只是低级经验性的真理,它只表明与外在经验的符合关系,而与人类的理想毫无瓜葛。有人可能会提出反驳说:纯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一种理想化的研究,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科学研究是为了求知,而求知并不以实用为目的。”不错!但是无论怎样纯的科学研究(数学除外,因为数学不属于科学,而只是科学研究的手段),它所追求的真理总是以外在物质经验为准绳的。对于科学来说,只能是手段,而不可能是理想本身。那么科学除了在纯学术领域的求知理想之外,就没有对人类生活理想的建构做出别的什么贡献吗?有。
②“美”是科学理性构建出来的人类理想。早在毕达哥拉斯时代,西方人就开始以美的理想来建构宇宙了。这种建构方式是科学理性的方式,而不是艺术感性的方式。
③“美”是什么?“美就是和谐的比例”(毕达哥拉斯语),“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明确。”(亚里士多德语)这些规律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
④科学家的头脑是最具理性的头脑,所以,不但古代科学家以美的规律建构世界,而且现代科学家也以美的规律建构世界。十七世纪,科学家开普勒根据毕达哥拉斯的“宇宙和谐”的思想去总结第谷留下的观察资料,才创造了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十九世纪,大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推导出一组不对称方程时感到不符合美的规律,就按照对称美的理想去修改方程,最终才获得了这组著名的形式上“秩序、匀称和明确”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这说明,科学家头脑里存在着美的理想或信仰,他们相信自然世界本身应该是合乎美的规律的,所以他们总是按照美的理想去构造科学的世界。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家狄拉克则说出:“描述自然的基本规律的方程必须包含伟大的数学美,它对于我们就像宗教。”这说明“美”在科学研究中不仅是一种理想,而干脆就是一种信仰,就连最具革命性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不得不问道:“数学毕竟是人类思想独立于经验之外的产物,它怎么会如此美妙地适应于各种现实目的呢?”狄拉克在谈及爱因斯坦的工作时说:“当爱因斯坦着手建立他的引力理论的时候,他并非去尝试解释某些观测结果。相反,他的整个程序是一个美的理论。”
⑤可见,在本真的意义上,科学的形象并不是应着“真、善、美”中的“真”,而是对应着其中的“美”。科学并不追求事物的真理显现,而只是追求符合论的真理之是。但是,在追求符合论的真理过程中,科学家却始终以“美”作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所以,是科学创造了“美”,而不是艺术创造了“美”。
7.下列对“真、善、美”的理解,最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A.“真”即真理,追求科学真理是人类的理想。
B.真、善、美是三元统一的,人们往往习惯性地把宗教的形象定位在“善”的位置。
C.“美”是通过艺术感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人类理想。
D.纯科学研究是一种理想化的研究。它所追求的真理可以脱离外在的物质经验。
8.下列对 “美是什么”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美就是和谐的比例。
B.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明确。
C.美是存在于科学头脑里的一种理想或信仰,并不具有实用性。
D.美的规律存在于自然世界本身,因此,可以按照美的理想去构造科学的世界。
9.下列对第四段中引例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古今科学家均以美的规律建构世界。
B.说明美的规律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
C.说明美的理想可以引导和实现人们发现真理。
D.说明科学在追求美事物的真理显现过程中,同时创造了美。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本真的意义上,艺术的形象并不对应“真、善、美”中的“美”。
B.“1+2=3”这道数学命题属于纯科学研究。
C.“真”是先天存在的,“美”是后天创造的,因此,真总是先于美而被发现。
D.科学家们用理性创造美。十九世纪大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就是运用精确的运算不断修改方程,意外地创造了美的形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说说“恶搞文化”
①恶搞,已经成为当下网络虚拟世界的一种时尚。最新的“受害者”是给几代人留下不灭印象的红色经典《闪闪的红星》被一个名为“胡倒戈”的网友制作的短片《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原本一心想参加红军的小英雄潘冬子,在短片中却整日大做其明星梦;他的红军父亲变成了“地产大鳄”潘石屹;烈士母亲一心想参加“非常6+1”,梦中情人是李咏;胡汉三则成了一个名叫“老贼”的评委。
②恶搞文化,又称作Kuso文化,是一种标准的网上次文化,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台湾,成为了台湾BBS网络上一种特殊的文化。这种次文化后来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全中国。
恶搞文化的高潮是在2005年末胡戈制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上流行后达到的。借着陈凯歌导演勃然大怒的东风,“恶搞”这一时尚迅速传遍江湖,无数菜鸟如大梦初醒。从形式上看,恶搞文化作品基本上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产物,有拍摄、剪辑和拼凑的视频、图片或者话语等;从内容上看,这类作品往往是对现实的反讽、颠覆和解构,具有很强的草根性、平民化等特点。
③胡戈在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制作“馒头”时,用一种轻描淡写的口吻说:“纯粹就是为了好玩”。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红星”还是“馒头”,其出发点和归宿都不过“纯粹就是为了好玩”。在这种感觉方式和表达结构中,一切神圣的、庄严的、崇高的、深沉的、严肃的东西突然都变形了、被解构并重构了:神圣的变成世俗的、庄严的变成逗笑的、崇高的变成平淡的、深沉的变成表面的、严肃的变成轻松的。
④所有这一切,都不能不让人联想起一个“后现代性”这个学术味道颇为浓厚的名词。因为后现代主义者都坚持认为,今天已经没有东西可以拥有法官的权力,因此艺术已经没有任何使命,仅仅是某种消遣。因此,我们可以说,后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解构”,即以游戏来解构崇高,体现在网络上,就是“恶搞”。在某种程度上,恶搞可以说是“解构”的“网名”。越是一本正经的东西,就越容易被恶搞,而且在恶搞了之后,“效果”就越好。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社会都有一些支撑其社会稳定的基本传统和核心价值,如果这些传统和价值遭到了否定,那么社会的基本秩序将不复存在。所以“恶搞”的对象只能是那些伪传统、伪崇高,否则就会遭到社会的反对和谴责,这一点我们只要比较一下胡戈和“胡倒戈”的不同命运就明白了。
⑤胡戈恶搞的对象是《无极》,而《无极》恰恰代表了一种伪传统和伪崇高。其离奇经不起推敲的情节,幼稚可笑却故弄玄虚的对白,荒诞还一本正经的姿态,使其成了恶搞的绝妙对象,其结果就是“馒头不能好吃到这个地步”,陈凯歌越是怒不可遏,大众就越是一边倒地支持胡戈。
⑥但《闪闪的红星》就不同了,这不仅是因为它有真实的人物作为范本,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新中国立国的一个核心价值:人民有反抗压迫的权利!解构这样一个价值,是和大众的心态相对立的。所以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发出表示谴责的声明之后,“胡倒戈”很快就发表道歉信,网友中也有许多人表示支持八一厂的立场。
⑦显然,恶搞文化,虽然有其由现代走向后现代的必然性,但“恶搞”之后,我们仍然需要寻找崇高。我们必须找到“头顶的星空”,构建起“内心的道德律”,必须尊重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如果我们总是满足于在无根的状态下追求一种自由的发泄,那么这种冲动就可能反噬自身,并可能导致一个民族在不断的哄笑中最终迷失!
5.对“恶搞文化”这一定义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恶搞文化,又称作Kuso文化,是一种标准的网上次文化。
B.恶搞文化,是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的网络上的文化。
C.恶搞文化是后来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全中国的一种文化。
D.恶搞文化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一种当代网络文化。
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后现代主义者都坚持认为,艺术已经没有任何使命,仅仅是消遣。
B.后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解构”,“恶搞”可以说是“解构”的“网名”。
C.越是一本正经的东西,就越容易被恶搞,就越会得到大众的支持。
D.恶搞文化也必须尊重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7.结合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看,恶搞电影《英雄》产生的社会正面效应就要比恶搞电影《江姐》要好得多。
B.大众一边倒地支持胡戈恶搞电影《无极》的主要原因是陈凯歌没有大牌导演的风度修养。
C.恶搞那些支撑其社会稳定的基本传统和核心价值的作品的行为,势必得不到大众的支持和理解。
D.如果我们无限制地恶搞一切,将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并可能导致一个民族的衰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满架秋风扁豆花
丁立梅
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上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也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
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页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
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
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浅刻了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清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15.结合原文,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意。
(1)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
答:
(2)觉得她们是浑然一体的。
答:
16.文章第二、三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17.在作者笔下,扁豆花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
18.文中为什么要提及郑板桥拟写的对联“一帘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是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⑦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⑧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红尘?
⑨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15.在第①段中,作者说“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作为现代人的作者是如何看待哀愁的?
16.作者在第⑤段中列举了飘入自己心灵的种种哀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为何反复强调“怎不叫人哀愁”?
17.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这句话?
18.文章的题目是“是谁扼杀了哀愁”,请你结合全文的内容说一说哀愁被扼杀的原因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