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以下选项不能说明材料内容的是( )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
B.要求中华民族自求解放 |
C.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D.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
十六世纪法国思想家蒙田认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是人的自然欲望”。此观点:
A.旨在反对宗教神学的神创说 | B.反映了理性主义的兴起 |
C.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 D.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勃兴 |
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追随德性也就是关心自己的心灵”,此思想反映了他:
A.体现了对理性的追求 | B.批判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
C.意识到德性的重要性 | D.反映了功利主义泛滥 |
李贽《道古录》载:“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 | B.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 |
C.强调万物存在对立统一 | D.动摇传统礼教统治地位 |
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儒法合一、外儒内法 | B.儒家不再强调民本思想 |
C.新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 | D.法家思想专制原则的胜利 |
“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由此可知:
A.重商成为明清时期的社会共识 | 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
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其领导地位 | D.明清时期商人的地位远远高于儒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