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观察下列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图1 1895年4月 日本马关 图2 1945年9月 中国南京
(1)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
(2)图2场景的出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2分)
(3)造成图1、图2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8分)
(4)从图1到图2的历史,能看出近代日本的发展与战争的关系如何?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真正的民主”
对于公元前5世纪的欧洲人来说,“真正的民主”指理性的审判和权力的分享,还有各种其他的公民美德。但是,民主是一种公共美德,但不是唯一的美德,由希腊公民选举产生的政府肯定存在着效率低下、腐败、短视、不负责任或被少数人的特殊利益所操纵,而且不能采纳公意所要求的政策。
18世纪以来,欧洲人越来越认识到“真正的民主”指的是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就是公民对政策的有效控制,建立起负责任的政府。正如卢梭所言,“如果国家,或者说城邦,其生命权在于它的成员的结合,并且如果它最主要的关怀就是要保证其所有成员表达公意,它必须有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力量,以便按照最有利于全体成员的方式来推动并安排各个部分。正如自然或者说上帝赋予了每个人以支配自己各部分肢体的绝对权力一样,社会民主必须忠实地履行公民赋予政府的权力,并保障它受到人民制约和内部制约。”
——(美)塞缪尔·亨廷顿《20世纪的民主化浪潮》
问题:
(1)根据材料,指出18世纪欧洲人与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对“民主”认识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以来法国对“真正的民主”的实践。
从“中学西传”到“西学东渐”宋元时期“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近代前期“西学东渐”,却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问题:
(1)简述宋元时期,科技文化“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2)中国近代前期,“西学东渐”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冲击着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动力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
----(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2)归纳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并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在学习世界文明方面的突出特点。
材料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节选)
(3)阐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反映出邓小平理论的哪些特征?
资源开发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三十九年(1700),人口数量恢复到1600年的1.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人口则突破了3亿。如何解决粮食生产的问题,成了当时面临的迫切任务。清朝政府有鼓励垦荒的政策,据估算,明末到清中期全国耕地增加50%。特别是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以及天山南北、西藏和西南、台湾边疆地区耕地增加较快。但是,清代防洪问题层出不穷。乾隆三十七年的一个上谕指出,海河特有的一个临时治洪的淀泊“所占之地日益增,则蓄水之区日益减,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据刘玉才《传承与新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朝时期耕地快速增加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耕地快速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
材料二:1905年12月2日,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说:“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要杀四万万人之半,夺富人之田为已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去管他。……兄弟所最是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主有地价一千元,可定地价为一千,或多至两千;就算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
1924年8月21日,孙中山在《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届毕业礼的演说》:“现在俄国改良农业政治之后,便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田土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要纳田租,不是彻底的革命。”(摘自《孙中山全集》)
(2)从主要内容、具体做法、社会背景,指出材料三中孙中山提出的两种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有什么差异?
材料三:北戴河会议作出1958年完成1070万吨钢的正式决议时,已经是8月底,全国只完成了400多万吨钢。这个指标是寄希望于大搞群众运动来完成。1958年下半年,工厂、机关、学校、人民团体、街道、人民公社,到处开办大炼钢的战场,到处是滚滚浓烟。据统计,1958年9月底,已建熔炉60万座,参加大量钢的人员5000万。12月底,所建熔炉无法统计,投入人员9000石。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年底钢产量超过1100万吨。后经核查,其中有300万吨土铜没有使用价值。(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3)根据材料三归纳“大跃进”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鲁国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洋溢地介绍中国的文明,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是“理性”,高度评价中国的儒教与理学,说它“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伏尔泰也说:“吾人与生俱来之悠久的存在,一切人之心中同样有其萌芽。从天所授的德性,由人来表现,人却为私欲或迷误蒙蔽了它”,可见宋代理学的深远影响。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偏离历史方位”的表现,分析其“近于空谈,无助实干”原因。
(2)“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方面有何不同?请从思想来源方面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启蒙学者们极力宣扬中国儒家的哪些思想?其本质目的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