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西传”到“西学东渐”宋元时期“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近代前期“西学东渐”,却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问题:
(1)简述宋元时期,科技文化“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2)中国近代前期,“西学东渐”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冲击着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
材料二据统计,1913年日本在华投资总额为4.9亿日元,1919年增至14亿多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为1.6亿多日元,19919年增至14.7亿多日元。同期,美国的对华贸易额由1913年的0.35亿海关两增至1919年的1.08亿海关两,美国在华商行从136个增至309个。
材料三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对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邓小平《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1987年2月)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回答:(1)材料二说明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三、四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6分)
(3)综合材料三、四简要说明,邓小平的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否一致?为什么?
漫画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观察下列关于二战时期的漫画,回答问题。图一:大象在天空中飞翔——《慕尼黑协定》换来的和平
图二:笑里藏刀——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拥抱
图三:自由女神将象征世界自由的火炬交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寓意由英美两国去传承并维护世界自由。
(1)图一、二分别讽刺了什么外交政策和事件?两幅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图三主要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对二战进程有何影响?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取得即便是那些在当时已经成熟而只待采集的资产阶级的胜利果实,也必须使革命远远地超出这一目的……在(罗伯斯比尔)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这个反动又超出了它能继续下去的那个限度。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新的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材料中“过分的革命活动”和“不可避免的反动”分别指什么?两者是否存在本质差别,为什么?
(2)结合所学简析你如何认识“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董仲舒上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建议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到一八七五年左右,教会学校总数约增加到八百所,学生约二万人,这个阶段的教会学校仍以小学为主,但已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女学校也有增加。到一八九九年止,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约两千所左右,学生增为约四万名以上,开始出现大学.
(2)依据材料二,分析教会学校的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l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3)京师大学堂分科办学后的教学内容与古代太学相比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新的时代特点?
材料四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紫癸丑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另据大众网报道,从2005年秋季开始,济南市有50多所小学开始全面推广儿童经典古文诵读,从浅显易懂的《三字经》到晦涩难懂的《孟子》、《论语》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加入到“读经”行列。
(4)当年蔡元培主张废除读经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否赞成当今小学生读经?为什么?
材料一“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材料二“如果可能,是在不列颠帝国范围内自治,如果不可能,就脱离英国而自治。”“印度人应以耐心和善良去制服帝国主义者,靠道德感化使英国结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三凯末尔说:“我们国家与我国民族的唯一使命是用我们的刺刀把敌人从我们的土地上赶走。”“最适合土耳其民族本性与精神制度的是共和主义制度。”(《当代东方政治思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甘地、凯末尔各自的政治主张。他们都进行了哪些斗争?
(2)概述甘地和凯末尔选择不同斗争方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