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8日,农业部委派的专家组现场组织指导对“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研制的“南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的收割、验收工作,此批次的超级杂交稻承担着冲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难关的重任。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在过渡时期就取得重大突破 |
B.中国水稻亩产900公斤难关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就已经攻克 |
C.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
D.世界性饥饿问题因杂交水稻技术得到解决 |
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 B.工厂纪律严格 |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 D.贫富差距缩小 |
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或从孟买运往英国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费用降低了三分之二左右。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带来运输业的发达 | B.小麦、棉花产量的提高 |
C.英国对殖民地的掠夺的加剧 | D.受英国经济危机的影响 |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纺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
在历史上被称为“三角贸易”的黑奴贸易中,英国殖民者从海外运回欧洲的主要是()
A.黑人奴隶 | B.工业产品 | C.工业原料 | D.机器设备 |
在建立“日不落”殖民帝国过程中,英国于17世纪击败的主要对手是()
A.法国 | B.葡萄牙 | C.西班牙 | D.荷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