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却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腐,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剖,然声教所暨,皆逮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三 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其民族政策的进步性。
(3)综上材料,我们应该用哪些标准来评价中国古代帝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是“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摘自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二 日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摘自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图一图二
图一是1985年9月23日。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很清楚地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图二是1997年3月3日。标题:下一个中国: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力量。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什么不同?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观点的关系。
(2)材料一与材料二提出了什么思想路线?邓小平对这一路线的提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图一封面上的“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是否符合实际?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4)根据图二分析,邓小平去世后,继任者为“下一个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怎样的方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甘地在结束最后一次绝食时向信徒们发表演说):你们不要把你们居住的城市与全国其他地区分隔开来。你们必须在整个印度和巴基斯坦恢复和平……如果我们记得,生命只有一次,那么我们没任何理由相互视为仇敌……愿神使我们大家更加明智……以便印度和整个宇宙幸福繁荣。
——(法)米尼克·拉皮埃尔、(美)拉里·柯林斯《圣雄甘地》
材料二印度为怀念圣雄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上面用英文和印文铭刻着甘地的教诲:“我希望印度自由强盛,敢于牺牲自己,勇于创造—个美好的世界。每个人应当为自己的家庭牺牲,……每个国家应当为全人类牺牲。我期望‘天国’降临尘世。”
材料三 (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它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代替……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
——《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甘地追求的目标,体现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2)据材料三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结合材料一、二对其作简要评价。
美国国会议员亨利·李曾这样评价乔治·华盛顿:“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请结合相关史实对这一评价加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材料二下图为北京孔庙大成殿,上有清康熙帝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材料三韩国文化中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但这些传统因子已和韩国人的现代生活,以及他们从西方吸收来的现代思想观念揉和在一起,因而不仅这些传统因子被激活了,而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汉流”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走融合东西方文化、融合现当代生活的路。
——孙逊《“韩流”与“汉流”的内涵解读》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2)材料二中康熙帝题写“万世师表”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为什么“韩国文化中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面对当今“韩流”的强劲发展,我们应抱何种态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有人评述唐太宗时说:“青年闯将,建唐立功,一统天下,战功赫赫,杀兄逼父,夺位登基,贞观政绩,流芳千古,晚年过失,反躬自省。”
材料二阅读下列唐太宗的言论
“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民众之所以偷窃,是因为国家规定的赋税和劳役太重、官吏贪婪,加上自己饥寒交迫,所以就顾不上廉耻了。我应当节省费用、减少赋税和奢靡,选择廉洁的官员,这样民众衣食有余,就不会当盗贼了,何必用严酷的法律呢?”
“我只喜爱尧、舜、周、孔的道理,有了它好比鸟有翼,鱼有水,失去它就要死,不可暂时失去。”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根据材料一,扼要概括唐太宗的主要历史活动。(不要罗列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