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丹尼尔•R•福斯菲尔德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由此可知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思想是
| A.国家保护私营企业与个人合理利润 | B.国家调控取代自由企业制度 |
| C.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促进社会经济 | D.建设福利国家稳定社会秩序 |
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其科普著作《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
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 ……一个曼丹人村庄里的人口在几个星期之内就从2000人急剧减少到不足40人。”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
| A.在西欧殖民扩张过程中病菌是第一“杀手” |
| B.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
| C.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
| D.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 |
有位学生想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看到下边这幅我国某一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他看到的这幅图,最有可能属于
| A.过渡时期 |
|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
材料一: 这是流行于当时苏联的一则笑话:某家庭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的那家店才有牛奶卖的。”材料二:下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使用的粮票和布票。两则材料共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高度集中而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一度造成物资短缺 |
| B.苏联市场管理混乱,不如中国使用票证规范 |
| C.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缓慢,人们生活必需品匮乏 |
|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影响了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 |
称谓的变化能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
殊为共和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不得再沿前清官厅等恶称。”民国之初的这种变化是由于
①西方思想的影响②封建制度的结束 ③五四运动的洗礼 ④民国政府的提倡
| A.①② | B.①④ | C. ②③ |
D.③④ |
《全球通史》叙述道:“……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材料表明
A.两 极格局瓦解 |
B.世界新格局形成 |
| C.多极化趋势出现 | D.区域集团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