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进一步冲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保守观点。下列材料可以体现“中体西用”这一进步思想的是( )
A.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B.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 |
C.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
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
A.藏富于民 | B.勤俭节约 | C.忠孝为本 | D.国富民贫 |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19世纪末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
B.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D.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
近代史前期,面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中国军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顽强抵抗,但最终均告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
A.社会制度落后 | B.政府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
C.战略战术失误 | D.西方列强船坚炮利 |
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的报纸《前进报》在1900年6月19日的社论《铁拳》中说,“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指的是()
A.侵华英军 | B.八国联军 | C.发动侵华战争的日军 | D.英法联军 |
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提到:“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这段话从侧面反映了()
A.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 |
B.曾国藩兴办洋务以实现富国强兵 |
C.太平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
D.太平天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和落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