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过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材料四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3)请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来抹杀”,而是“利泽长久”。(4分)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朗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国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2)联系所学知识,说出日本为走向近代化采取的主要措施。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法律的进步,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分析下列图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比较下列古代世界三大文明有关建立社会秩序的主张,完成表中所缺部分:
(2)法院建筑是社会法律和社会秩序的见证和象征。在这方面,美国最高法院建筑尤为瞩目(见图11)。
①该建筑东门上方刻有“司法:自由的监护人”字样,又饰有孔子、梭伦等雕像,其用意何在?
②回溯往事,美国最高法院掌控国家司法权,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确立的?
③美国最高法院大楼落成于1935年。此前,尽管它是联邦政府架构中的平等分支,但却因当初没有为其提供固定办公场所的宪法规定,在长达146年的时间里竟然“居无定所”而“寄人篱下”。立国之初,曾蜗居纽约商业交易大厦。后几经周折随联邦政府迁至永久首都华盛顿,借用国会大厦的一处地下室办公。
对于美国最高法院“居无定所”的这一长期“落魄”现象,你是怎样看的?
而最高法院最终“居有定所”,时值美国哪位总统当政?
废除农奴制,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核心资料中的“沙皇”和相关补充资料中的“他”,系指同一人:
A. 詹姆士一世 B. 彼得一世
C. 亚历山大二世 D. 尼古拉二世
(2)核心资料揭示了废除农奴制的原因,但据有关史实,废除农奴制的原因或背景因素还应包括:
①沙皇具有民主的精神②“十二月党人”决然发动了武装起义
③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④沙皇统治因克里米亚战争受挫而削弱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3)核心资料和补充资料一、二、三,揭示了俄国废除农奴制有关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及相关影响等方面的历史信息。据此,简要说明你对俄国废除农奴制的认识。
(4)根据上述五则资料,概括指出俄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主要特点。
“站在时代前列,领航中国前进。”这是邓小平一生的光辉写照。解读下列相关图片,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8、图9所示的历史大事或历史变化:
示例:
图10: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
图8:。
图9:。
(2)分析上述图片的主题语,它们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什么心声?
图8:。
图9:。
图10:。
(3)美国政坛元老布热津斯基曾与邓小平多次会面,他称颂邓小平“睿智机敏,富有创新精神……”。布热津斯基之言不无道理。据此,上述图片所揭示的历史信息体现了邓小平的哪些创新精神?
(4)邓小平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从邓小平的这句话看布热津斯基的评价,邓小平创新精神的动力源自哪里?
康熙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同时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阅读下列康熙帝的诗作,回答问题:
诗一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
诗二
滇平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康熙帝的这四首诗,分别和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①诗一:;②诗二:;
③诗三:;④诗四:。
(2)(接上问)从康熙帝的经历看,他解决这四个事件的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①②
(3)康熙帝还写过一首“咏昭君”的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⑧迂。开诚示异族⑨,布化越荒途。”(⑧饵术:汉文帝时贾谊提出用“五饵”,即用美食、鲜衣、联姻等五种方法,招抚匈奴,使之不再进犯汉朝。⑨异族:此处指蒙古各部。)据此,指出康熙帝对蒙古各部的态度,并据史实印证。(史实举出1例即可)
(4)根据上述诗及相关史事,概括指出康熙帝的治国理念及其治国举措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