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印刷,一时间,洛阳纸贵。”下列相关表述有悖史实的是
| A.左思因赋写的好而得到汉武帝重用 |
| B.造纸术已经发明 |
| C.纸逐渐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简 |
| D.赋这种文学体裁已经出现 |
近代中国某地的一份布告称:“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其中“割台湾”的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 B.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
| C.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
|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与上述观点一致的主张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 |
|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下图是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观察邮票,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准确的是
| A.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与清廷正式对峙 |
| B.《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
| C.《资政新篇》是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
| D.《太平军目》是太平天国前期的治国纲领 |
宋明时期我国文化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理学使人们的思想日益僵化,而文学艺术则争奇斗艳,充满活力。“文学艺术争奇斗艳”反映了宋明时期
| A.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 | B.文化专制政策禁锢士人 |
| C.西方文学艺术大量传入 | D.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兴起 |
《朱子语类》:“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辩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上述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 A.“知行合一” | B.“发明本心” |
| C.“格物致知” | D.“存天理,灭人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