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B.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控制 |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 D.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
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此判断,王阳明()
A.反对穷理格物 | B.教人明辨善恶 |
C.主张静心无为 | D.阐发禅宗学说 |
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
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 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
某画家目睹了一桩抢劫案,根据该画家提供的嫌疑人肖像画,有警察判断嫌犯是一位妙龄少女,有警察认为是一位耄耋老头,甚至有警察认为是一台洗衣机。据此,你认为该画家的绘画风格是()
A.浪漫主义 | B.现实主义 |
C.印象派 | D.现代主义 |
十月革命后到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的农业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A.土地革命→固定粮食税→农业集体化→余粮收集制 |
B.土地革命→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农业集体化 |
C.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土地革命→农业集体化 |
D.余粮收集制→土地革命→固定粮食税→农业集体化 |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指出:“批评家指责,大众传媒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大部分电子媒体和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源自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反对文化渗透的同时,一些国家改良欧洲和美国的技术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例如,电视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建设,因为大部分的电视工业是由国家控制的。”这主要表明()
A.国家控制的电视传媒具有反文化渗透的目的 |
B.大众传媒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 |
C.文化的发展要依赖国家的综合国力 |
D.国家控制不利于电视工业的发展 |